本报讯 (记者 杨晓梅)“到2027年,制造、能源、文旅等重点领域智能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普及率超70%,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聚集区加快形成……”11月14日,陕西省发展改革委印发《陕西省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目标、路径,推动人工智能深度融入千行百业,赋能产业发展、消费提质、治理能力和民生福祉提升。
行动方案由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直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各责任部门将充分发挥陕西科教资源富集、产业特色鲜明等优势,围绕重点领域打造典型场景、实施示范项目、推广解决方案,加快建设西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为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提供有力支撑。
行动方案明确,陕西将聚焦赋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助力消费提质、民生改善,提升社会、安全、生态治理能力,增强基础支撑能力4个方面,实施“人工智能+科技、制造、能源、农业、文旅、交通、住建、服务消费、产品消费、就业、教育、医疗健康、社会治理、安全治理、生态治理”以及加强多元融合算力供给、优化高质量数据支撑、推动行业大模型创新发展、提升安全发展水平等19项举措。
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牵头建立省级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协同推进机制,统筹推动行动方案落地;科技、工信、交通运输、农业农村、文旅等省直部门和相关产业链专班,按照方案要求细化制定重点行业专项方案,定期发布高价值应用场景清单,加强项目储备,组织实施重点工程,适时发布典型案例,抓好组织实施;加大金融和财政支持力度,加快人工智能领域创投基金设立运行,培育一批智能原生企业。
根据行动方案,陕西还将依托三秦英才引进计划,着力引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快建设实训基地,开展应用型人才培训,深化人工智能对外合作,推动重点企业、高校院所积极参加高水平展会、赛事等活动,开展全方位多层次交流。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