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董欣

“建议根据小区居民构成和需求特点,培育特色服务项目,打造一小区一品牌”“要大力发展‘心理援助员’队伍,打造社区心理服务体系‘神经末梢’”……10月28日,省政协召开“健全和完善城市社区治理体系筑牢社会稳定和谐基础”民主监督协商座谈会,省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党派团体代表与省委、省政府有关部门同志,围绕进一步提升城市社区治理水平展开深入交流,共谋治理良策。
强化党建引领,建强人才队伍
根据省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的考察调研报告,近年来,我省城市社区治理体系不断健全,但仍存在党建引领协同联动机制不畅、多元共治格局尚未形成、公共服务供给效能不高等现实挑战。
针对治理短板,与会人员积极建言献策。民革省委会祖国统一委员会委员、咸阳市统计局综合科科员赵欢建议,强化核心引领力,推广“双向兼职委员”制与“红色物业”孵化经验,并鼓励组建跨社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党建联盟”,推动组织共建从“物理结合”升维至“化学反应”。
民建省委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延安市委会副主委乔录聚焦“红色物业”建设,提出推动物业企业党组织全覆盖,落实“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机制,形成社区党组织领导下居委会、物业企业、业委会“三驾马车”协同共治的良性格局。
省政协委员,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戈养年表示,截至目前,全省社区社会组织总量达5.5万个,成为基层治理重要力量,但普遍面临专业人才匮乏、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
他建议,实施“社会组织人才培育计划”,每年开展2至3期专题培训,提升负责人、骨干人才的项目管理、资源筹措、专业服务能力。同时,深化校社合作,支持高校建立社区社会组织实践基地,培育一批“懂治理、会服务”的社区社会组织专业人才队伍。
激发多元参与,构建共治生态
如何破解社会参与深度不足、主动性不强等难题,激活治理内生动力,成为座谈会的讨论焦点。
省人大常委、民盟省委会专职副主委张红表示,居民对社区治理工作基本认可,社区服务水平和日常管理能力总体上能够满足居民需求,但参与有效性不足、社区信息公开透明度不足等问题影响居民参与社区治理。
她建议,构建系统化居民参与机制,建立健全居民信息落实追踪系统,形成“居民建议-社区响应-结果反馈”的闭环管理,并积极开发社区议事数字化平台,降低居民参与门槛。同时,推进透明治理,完善社区信息公开目录与反馈机制,方便居民就公开内容提出疑问和建议。
在矛盾纠纷化解方面,省政协委员、商洛市政协副主席李继武建议深化多元化解,规范人民调解、做实行政调解、做强司法调解,构建大调解格局,凝聚调解合力。加强村(居)民委员会规范化建设,打造群众自治品牌,壮大群防群治力量。同时,深化德治建设,推广乡村治理“红黑榜”,着力打造人人参与、人人享有的良好社会氛围。
深化数智赋能,优化服务供给
民盟省委会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陕西数据空间研究院院长郭建琼认为,传统“人力为主、条块分割”的治理模式已难以应对人口密度提升、居民需求日趋多元的挑战。
为此,他建议以“互联网+社区”赋能基层治理提质增效,构建“一盘棋”数据共享体系,由省级统筹制定数据标准与接口规范,建立统一共享平台。开发“线上议事厅”“纠纷调解云平台”,建立特殊群体动态监测台账,搭建社区应急指挥微平台,让技术精准服务于矛盾化解、特殊群体关怀和突发事件响应等核心治理场景。
西安市政协社会法制和民族宗教委员会主任李健彪建议,应加快建立统一的信息化系统平台,实现网格信息快速收集、处理、反馈和汇总、分析。同时,可将业委会运作、社区微更新、停车管理等内容纳入社区治理数字化平台,提升智能化水平。
在优化公共服务方面,调研报告借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经验做法,结合我省省情,提出打造“全龄友好+需求定制”的服务体系,强化“发展型服务”供给,并整合社区服务中心与就业驿站功能,建立“便民服务+就业帮扶”综合体。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