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刘妍言
智能作物检测仪轻触苹果表皮,短短10秒后,手机屏幕便显示糖度值为12.49。“除了测试糖度,这次我们带来升级后的仪器还可以检测作物pH值、中微量元素和农药残留等指标。”现场负责人的介绍,引来观众称奇。
10月25日至29日,以“新质生产力农业新未来”为主题的第三十二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不仅呈现丰富的传统农产品,更有一系列前沿农业科技装备“上新”,为现代农业智慧化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看植物工厂,如何自动运行
10月25日,在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展厅,一座立体栽培架格外引人注目。
“看,机器正在把那边种好的蔬菜运过来。”专程从宝鸡赶来参观农高会的祁女士为7岁的儿子讲解。
“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无人化植物工厂成套技术装备创制与应用”项目成果,在现场展示了AGV小车穿梭送苗、机械臂轻柔采收等自动化演示,吸引观众纷纷驻足拍摄。据悉,无人化植物工厂已在江西、四川、浙江等省份落地,这是首次在杨凌农高会现场参展。
“与传统农业相比,植物工厂最大的优势是环境可控、生产稳定。”站在设备一旁,珠海益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监欧娟爱向参观者介绍。
植物工厂内光照、温湿度均可精准调控,使作物摆脱风雨、干旱等自然条件的束缚。“实现全年稳定供应,成为城市‘菜篮子’的有力保障。”欧娟爱表示。
参加本届农高会上合组织农业展的土耳其展商Baris,同样被这台设备吸引。已在中国生活6年的他,在现场用汉语仔细询问有关设备购买、安装与维护成本等。
“这是一个非常新奇的设备!”他解释道,“我父亲正在经营一个农场,我希望能帮助他了解这些新技术。”
除了稳定生产,植物工厂更参与改变农业耕作“面朝黄土”的印象。自动化、工厂化的模式为农业营造出更舒适的工作环境,“有助于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为农业注入新鲜血液与发展动力。”欧娟爱表示。
看便携设备,如何精准检测
展会中不仅有大型系统,也有“小而美”的便携设备。
“仪器将光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采集数据后上传至云平台,通过模型与算法分析得出结果,准确率超过90%。”深圳市威视佰科科技有限公司高级销售经理曾钢现场向记者演示了智能作物检测仪的“无损测糖”功能。
他补充道,“由于不需要刺破表皮,不会影响作物后续的生长和销售。”该仪器还能检测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及农作物磷、钾、钙等十余种营养素含量。凭借其智能化优势,智能作物检测仪自去年投入市场以来,已出口千余台至欧洲和北美市场。
展台上,配备多种试剂与精密工具的农业工具箱,还可以测量土壤中的氮、磷、钾和有机质含量,为广大种植户提供精准数据支持,助力测土配方施肥,减少肥料使用量,降低种植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放眼望去,该展区“无人神器”云集,“科技范儿”拉满——既有大疆创新、丰疆智能这样的智慧装备龙头企业带来的农业植保无人机、履带式智能运输车,也有创世纪种业、华大万物等生物育种先锋带来筑牢农业“芯片”的抗逆高产品种。本届农高会上,深圳展团携230余项科技成果亮相,展区人头攒动,互动热烈。
已连续三届参与农高会的曾钢感慨道:“能明显感觉到,专业观众越来越多,产品推广效果也越来越好。”
看智能系统,如何云端互联
从宏观的植物工厂到微观的指标检测,本届农高会展示的科技成果从多维度描绘生产自动化、管理数据化、决策智能化的智慧农业新场景。
记者看到,众多参展项目正积极借助AI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让农业生产“更聪明、更轻松”。
展馆内,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带来的智能型虫情测报灯能够自动识别、灭杀并统计害虫,再将图像实时回传至云端,通过AI模型进行精准分析与预警。这不仅将事后补救转为事前预警,也为绿色防控提供了数据支撑。目前,该系统可识别134种害虫,准确率达95%以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电学院研发的智能苗圃巡检机器人,在巡检后能够自动分析作物生长状况与病害情况,挂果期还可预估产量,由AI生成决策报告,为种植者提供施肥与防控建议。
场馆外,本届农高会的“田间展”更将智慧农业引向田间地头,由系统自动调控生长环境的智慧菌舱、检测中心仪器实时“护航”的现代化羊奶粉生产车间,都让观众直观感受到借助科技如何让农业产能与品质得以提升。
从天上的无人机精准作业,到地面的虫情AI自动监测,再到田间的机器人自主巡检,以及后端的云平台智慧互联——智慧农业装备正逐步改变传统依赖人工经验的生产模式,“看天吃饭”正加速转向“一屏统管”。
在展会现场随处可感知,科技创新正深刻改变着农业生产方式,重塑市场格局与产业结构,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地生根,也让更多农民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丰收喜悦。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