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李坤 王小侠
秦岭深处,秋雾裹挟着山间的清冽尚未散尽。10月28日清晨,商洛市镇安县永乐街道办八亩坪村的山巅之上,牵引机的轰鸣渐渐停歇,最后一相“银线”如灵动游龙般精准落位,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中勾勒出一道蔚为壮观的弧线。
这一刻,标志着陕南首条750千伏超高压输电线路——安康750千伏线路工程全线贯通,为陕南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不息的电力动能。
作为国家电网“十四五”规划中的关键性基础设施项目,陕西安康750千伏线路工程承载着非凡使命,它不仅是陕南地区首条750千伏超高压输电线路,更是陕西电网优化能源资源配置、增强区域互联互通能力的重要枢纽。
钢铁动脉,跨越天堑筑通途
该工程由国网陕西建设公司建设管理,陕西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承建。工程建设期间,国网陕西省电力有限公司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到现场调研指导。
工程起于西安市蓝田县三官庙镇的西安东750千伏变电站,止于安康市汉滨区西山村的安康750千伏变电站,线路总长388.298千米,横跨西安、商洛、安康三市,串联起蓝田、柞水、镇安、旬阳、汉滨等多个县区。
全线采用单、双回路混合架设方式,662基新建铁塔如钢铁卫士般矗立山间,共同构筑起一条稳固可靠的电力“主动脉”。
这条位于秦岭山巅的“电力天路”,自2023年10月整体动工起,便注定要向自然与人力的极限发起挑战。
秦岭核心区域山势陡峭如削,沟壑纵横交错,地质条件复杂多变,而今年秋天连续两月的阴雨天气,更让施工难度陡增——暴雨裹挟着泥石流不时侵袭工地,泥泞湿滑的山路让运输车辆寸步难行,每一步推进都充满艰辛。
攻坚克难,铁军担当破万难
“这哪里是架线,这分明是在秦岭上‘种’塔!”国网陕西建设公司总工程师的这句感慨,道出了工程建设的万般不易。
雨后初晴,山路依旧泥泞难行,山体渗水不断,恶劣的自然环境是建设者们面临的最大挑战。
建设公司超高压中心主任不禁感叹:“今年这阴雨天气也太长了,怎么天晴了还跟水帘洞一样。”对这条通往安康750千伏线路工程的道路他是再熟悉不过——三年间,他往返奔波于此,究竟跑了多少趟,连自己也记不清了。
贯通当日,项目成员侯勇的目光紧紧锁定在塔上作业的工人,嘴里不停地叮嘱:“上下塔一定要使用攀登自锁器,千万不能马虎!”因时刻紧盯安全、一丝不苟,同事们送了他一个“铁脖子”的外号,这既是调侃,更是对他严谨负责态度的认可。
“最难的时候,工地上连个能搭手的人都凑不齐。”项目成员付霁航回忆起那段艰难岁月,话语里满是感慨。作为工程的“主心骨”,他每天在各个施工点间来回奔波,车轮碾过的山路早已不计其数。
好不容易培养出的技术骨干郝思杰被临时借调后,现场技术力量一度吃紧,重担落在了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和像李募星、马坤超这样的年轻一代肩上。
这些年轻人褪去青涩,在泥泞中扛起责任,在老同事“男子汉总要学着成长”的鼓励下迅速磨练成长。
精益求精,匠心铸就精品工程
在这场与自然的博弈中,安全管理更是重中之重。
侯勇紧盯安全细节,不断叮嘱;付霁航则“铁面”与“柔情”并济,既严格管理,又在中秋佳节为留守工地的工人们送去月饼和水果,传递着公司的温暖,凝聚起团队的战斗力。
从工程启动伊始,建设公司领导便高度重视,多次深入现场调研指导,叮嘱在收尾阶段更要绷紧安全之弦,善始善终。各部门紧密协作,高效联动。
超高压中心创新采用主动式安全管理,全力抵御复杂环境风险;业主项目部始终以“精品工程”为标尺,严格把控每一环节的质量与每一细节的安全,最终实现了工程“零事故”的卓越成绩。
如今,工程全线贯通,即将转入验收、消缺阶段。但这群穿越风雨的建设者们,并未停歇,他们正以“零缺陷”投运为新目标,继续精心雕琢着这条跨越秦岭的能源大动脉,确保其以最完美的状态投入运行。
当“银线”跨越天堑,这条承载着希望的“光明线”“动力线”,不仅将点亮陕南千家万户的灯火,更将为区域产业升级、绿色发展提供强劲支撑,在三秦大地上书写下基础设施建设助力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篇章。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