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董欣
机器轰鸣,齿轮飞转。8月28日,法士特集团齿轮联合一车间内,工人们正专注操作设备、抽检产品,一派繁忙景象。这里是法士特集团新能源乘用车高精齿轴产线建设项目最新生产现场——两条崭新的生产线已初具规模,其中一条于今年3月底正式投产,另一条在8月底投入运行。
“目前每天能生产齿轮轴1000套,相当于4000只齿轮。年产能预计达到50万套,未来一两年还将提升至100万套。”法士特集团高精传动研究所首席齿轮工艺工程师闫鹏辉介绍道。他从工艺角度指出,新能源汽车齿轮的转速从传统燃油车的6千转/分钟大幅提升至2万转/分钟,对齿轮精度、噪音控制与可靠性都提出了极高要求。
该生产线的建成,不仅是法士特集团从商用车跨入乘用车、从燃油时代迈向电动时代的关键一步,更是响应国家供应链自主可控战略的重要举措。项目计划总投资1.23亿元,1至7月实际投资4109万元,投资完成率88.7%。全面达产后,将实现年产200万只新能源乘用车齿轴零部件的产能。
值得关注的是,整条生产线中国产设备占比达到50%。“采用国产设备不仅有效降低了成本,也带动了国内高端机床和工具产业发展,尤其在新能源汽车高精齿轮的国产化替代方面,我们正发挥积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闫鹏辉说。
法士特集团不再只是商用车变速器领域的“世界冠军”,如今正凭借持续的技术创新和产线升级,积极切入新能源乘用车核心零部件赛道。集团设有专门的新能源汽车高精传动研究组和全流程工艺研发团队,在技术积累与人才梯队方面优势明显。
从更宏大的产业链视角看,法士特集团此次布局进一步强化了陕西在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领域的制造能力。“法士特入局,不仅是企业战略的延伸,更是对行业生态的有力推动。更多新鲜血液的加入,将促使整个产业链向更高标准迈进。”闫鹏辉说。
从车间里一台台高效运转的国产设备,到一只只精密齿轮的顺利下线,法士特集团正以扎实的创新与实践,全力打造新能源汽车齿轮的“陕西名片”。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