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郝佳伟 通讯员 冯萌
7月1日,咸阳师范学院行知托育园的教室里,传来悦耳动听的音乐,十余名孩子正跟着老师学习乐器。作为教育领域的深耕者,咸阳师范学院始终以责任与担当守护婴幼儿成长,不断探索育幼服务创新之路。
自1980年创办简易托儿所,到2021年投资2000余万元建成“一院两园”——行知幼儿园、行知托育园,咸阳师范学院始终走在育幼服务的前沿。今年,咸阳师范学院荣获“2024年度全国爱心托育用人单位”称号。
以爱筑巢 打造温暖成长空间
6月30日,行知托育园的音乐教室里,十余名身着橙色卡通罩衣的孩子围坐成圈,手中握着铃鼓、沙锤等,跟着老师节奏轻轻敲击。“这些乐器适合低龄孩子抓握,能培养节奏感,还能通过手部精细动作促进大脑发育。”渭城区骨干教师张丹说。
托育园每个角落都经过精心设计,充满温暖气息。室内外模拟生活场景,家具拐角、台阶高度均进行“适儿化”改造。墙面上贴满孩子们的画作,阅读角摆放着色彩鲜艳的绘本。感统训练区里,孩子们踩着平衡木挑战自我。建构区中,他们用积木搭建中国塔。
陕西省教学能手、园长达菲介绍,托育园占地2570平方米,以医养、医保、医教‘三位一体’模式育婴,招收6至35个月婴幼儿,可扩大到100个托位,设乳托班、小托班、大托班,提供全日托、计时托、临时照护托等多种形式。学校教职员工子女全部享受托育服务,入托率100%。
专业护航 科学守护每一步成长
“妈妈,我今天学会走平衡木了!”7月1日,不到3岁的杨云烁见到妈妈魏丽娟,兴奋地分享园内趣事。“以前孩子吃饭总依赖喂饭,现在不仅能端稳小碗,还会用勺子把最后一粒米饭吃光,自理能力和语言能力都有明显提升!”到托育园一个学期,魏丽娟明显感受到孩子的成长。
在行知托育园,照护从来不止于喂饱穿暖。这里更像一座精心设计的“成长实验室”,把0至3岁的每一个发展节点都变成可触摸的“课程”。
老师独创的“三好幼儿”立体化成长树模式,像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早教托育是扎根的土壤,体能训练是向上的枝干,营养供给是光合作用的阳光,再配上艺术启蒙、语言游戏等十二大“分枝”,把吃饭、走路、说话这些日常小事,都变成了生活教育、体能发展与认知启蒙的结合点。
“看着孩子从牙牙学语的小托班,到自己能讲故事的大托班,这里的每一位老师都像家人一样陪伴孩子成长。”咸阳师范学院秦都书院辅导员周小红眼中满是欣慰。托育园注重科学照护,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用贴心、暖心、爱心的养护服务,打消了家长的后顾之忧。
同心同行 家园社共育未来之星
“今天宝宝吃了1碗粥,午睡1小时,下午和小朋友玩积木时学会了说‘请’。”每天傍晚,家长手机里都会收到这样一条“成长播报”。在行知托育园,家庭从来不是“旁观者”,而是托育服务的“合伙人”。
这里的“家园社协同共育”更像一场温暖的接力。老师会把孩子饮食、睡眠、游戏等细节一一记录,每周还会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写出像“成长日记”一样的个性化报告:“小宇最近喜欢模仿老师擦桌子,建议在家让他试试叠袜子”“朵朵对音乐特别敏感,不妨在家放些儿歌让她跟着打节拍”。这些带着烟火气的建议,让家长觉得“养娃不再是孤军奋战”。
托育园还积极整合社会资源,与社区、医疗机构、教育院校合作,为孩子创造更丰富的成长环境。从安全温馨的成长环境,到科学专业的照护服务,再到家园共育的温暖陪伴,咸阳师范学院行知托育园正以全方位的优质服务,成为婴幼儿成长的理想港湾。
载誉前行,初心如磐。咸阳师范学院基础教育中心负责人张养利表示,学院将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教育水平,探索婴幼儿照护创新路径,为更多家庭提供有品质、有温度的托育服务,让每个孩子都能绽放独特光彩。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