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奋刻苦:680小时,练就“火眼金睛”
杨帆是陕西渭南人,2012年被分配至西安参加工作,最初从事的岗位是货运员。2020年1月,因岗位调动,他从货运员成为一名安检员,随着身份的转变,杨帆的工作内容也随之更新,对于从未接触过的领域,“这对我是一个挑战”,杨帆表示。
“刚开始时,我对不好辨别的危险品把握不准”,杨帆回忆,由于个人经验不足,在工作时会引起旅客不满,从而耽误进站时间。看到旅客焦急的眼神,杨帆更是惭愧不已,为改变现状,他暗下决心:“一定要练好一看一个准的本事。”
为了练就这份“火眼金睛”,杨帆没少下功夫。工作时,他会更加专注地盯着屏幕,此外,杨帆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即使是休息时间,也依然坐在值机旁边,反复加深对图像特征的印象。
“刀具放在包里面的方向不一样,它所呈现出来的形状就不一样”,杨帆解释,每一件物品都有自身特征,需要细心观察。“30%请教师傅,剩下的70%靠自己钻研”,杨帆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日复一日的经验积累,杨帆总结出“三好三辩三要点”的口诀。其中,三好指“学好识别、用好设备、做好提醒”,三辩指“一辩颜色、二辩形状、三辩形态”,三要点指“手检一问候、二检查、三提示”。这些经验,为杨帆保障旅客出行安全奠定了基础。
将心比心:用“心”服务,解旅客之难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安检是铁路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想保障成千上万件物品的安全,为旅客筑起安全防线,除在平日里累积经验之外,也离不开杨帆细心专注的工作态度。
2021年8月,杨帆跟往常一样进行日常安检工作,在检查一对父子的行李时,“屏幕显示出分布均匀、呈现点状的方块”,杨帆表示,并不能立刻确定是否为危险品。
在联系处置员后打开行李箱,发现该父子携带一百件针头。按照国家铁路局公安部关于《铁路旅客禁止、限制携带和托运物品目录》显示,禁止托运和随身携带的物品中包括,“不能判明性质但可能具有危险品的物品”。按照此规定,公安人员要进行没收处置。
“这位父亲极力解释,情绪激动”,在了解情况后,杨帆得知该小孩头部患有肿瘤,并看到在他耳朵背面,有一个碗口大小的肿块,“他们父子俩来西安求医,针头是医生开的处方药,每小时都需要导出肿瘤积液。”
面对突发情况,杨帆并没有“按照规矩办事”,而是反复与公安协商,最终在请示报备下,让这对父子带上了“救命针”。“从发现针头到处理结束,用了大概二十分钟”,杨帆表示,并没有耽误旅客的乘车时间。“我自己也有孩子,旅客选择铁路是对我们的信任,安检查危也是服务,不仅是为了旅客平安乘车,更是要让旅客真正感受到温暖。”
引领团队:守好旅客安全乘车的第一道防线
凭借着快速的反应速度,和精准的业务技术能力,2022年7月,杨帆当选为安检组班组长,安检岗位包括手检岗位、值机岗位、开包岗位。在他的带领下,83位班组同事有序开展安检工作。
“值机屏幕的白光比较刺眼,长时间盯着屏幕对眼睛损伤较大”,为保护职工的身体健康,杨帆表示,在工作中采用换班制,“每个手检员也是值机员,在手检岗位值勤一小时后,要去值机岗位换岗,值机半小时后再去手检。”
由于岗位性质的特殊性,以及高强度的工作压力,杨帆说“需要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这样更容易形成合力。”
为加强班组成员的业务能力,更高效地完成安检工作,杨帆会利用下班时间,组织职工开展退班会。“除我自身分享经验外,也会聘请路局的讲师上课,”杨帆表示,他将“三好三辩三要点”的口诀融入到教学中,“哪些问题怎么处理,只有在现场手把手的教,才能让大家学的会、记得牢。”
大半年来,杨帆和他所带领的班组成员,携手筑起安全的堡垒,“现在大伙的值机水平提高了,精准度也从原来的50%增涨到90%”。班组成员在安检工作中,时刻保持警惕性,顺利推动车站各项工作的进行,不断提升旅客出行的满意度,创造了和谐稳定的治安环境。(文:苏凯琪 图:尤艇)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