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海南已进入雨季,五指山隧道的二公局建设者正在与涌水搏斗。“雨季日涌水量最大峰值9000m³是平日的3倍多,我们可以说是在‘水帘洞’里打隧道,下能上热简直就是冰火两重天呀。”五指山隧道青年突击队员身着橡胶连体服趟入齐腰深的水里开始堵水作业。
中交二公局承建的海南第一隧五指山隧道长4870米,是山海高速重点控制性工程,也是目前海南省公路建设投资规模最大、通车里程最长、施工难度最高的隧道。隧道最大埋深约383米,项目长期面临穿越断裂带、涌水岩爆、高温缺氧等复杂地质条件施工困难,尤其是隧道进口端800米范围内要穿越5条破碎带,涌水量大,加之进出口105米的高差,反坡排水困难,易发生坍塌,安全风险极高,成为阻碍项目生产进度的最短板,需要“细嚼慢咽”才能啃下“硬骨头”。
“这几天雨水不断,目前开挖段落正在穿越全风化断层和大约1000米长的破碎带,随着降雨的增多,掌子面的涌水量可能还会继续加大。”山海高速3标项目副经理石昆结合天气预报和超前地质预报综合研判形势,但最让他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掘进过程中,短短5天掌子面超前钻孔涌水量从每小时80m³激增到385m³,就像是打开了水库的闸门直往外泄,即使二十八台水泵同时作业,再配合水车、混凝土罐车往洞口运输涌水也是杯水车薪,现场被迫停工。
激增的突水让项目有点猝不及防,治理涌水成为项目的首要任务。讨论会上,有人提出继续增加排水设备,再等等看水会不会变小。“等到什么时候,掌子面如果长期浸泡可能发生坍塌,安全风险太大。”“水泵、水车都在全力运转,出口沉淀池已满负荷运作,现在宜堵不宜疏。”会议室顿时热闹起来,大家各抒己见。项目经理李玉标最终拍板,要彻底治理涌水,单靠增加排水设备治标不治本。
项目邀请各方代表及行业专家共同就涌水段处理实地考察,召开专题研讨会,最终提出“以堵为主,少量排放,分类施策”的治理原则。方案确定后,项目领导24小时带班,并立即成立党员先锋岗和青年突击队与隧道直属施工队迅速开始治理涌水作业。
“安全人员,先行排险!”项目经理李玉标随施工队一起来到涌水掌子面现场指挥“质量人员迅速摸清楚出水点现状,工程技术人员指导作业队注浆!值班人员全程盯着视频监控,实时汇报!”作业队对浅埋段采取地表注浆、管棚和小导管预注浆的方案,加固地表及洞身上部的岩层,保证施工安全;深埋段拱部淋雨状、局部涌水状围岩段,遵循“淋雨状多堵1圈,涌水状多堵2圈”的治理方案,结合现场情况分别在环向和纵向打入1.2米和0.6米的小导管,呈梅花状分布形成“天罗地网”,采取从周边逐步向中间涌水校大处包围式注浆的策略,逐渐提高注浆围岩的完整性、连续性和稳固性,对涌水点进行“反剿”围堵。 经过“堵”“排”“疏”连续十天的作业,瀑布式的涌水变成涓涓细流,直至彻底干涸,大家不禁感叹,“终于把‘水库闸门’关上了!”时隔十日,五指山特长隧道进口端恢复了往日车水马龙的景象。
2021年3月31日,一端连着五指山,一端直抵三亚海棠湾的山海高速正式建成通车,结束了保亭县不通高速的历史,“达到山与海的互动,让农产品更好外销,推动乡村振兴,更好地融入三亚经济圈。”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副县长张宝山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欣喜地说道。(张乔帆 刘养科)
责任编辑:胡睿琳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