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留言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企业新闻 为国“争气”,长庆油田攒足“底气”
2020-11-16 13:56:48来源:陕工网
分享到:
  字体:【

  11月15日下午,家住西安市北郊的女职工王研花下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冲向卧室摸了摸暖气片的热度。感受到温暖后,她满意地笑了。

  每年这个时候,是陕西大部分地区的供暖时间。每当这个节点,“天冷”“上产”“增气”“保供”这些词汇就会在长庆油田频频出现。长庆油田承担着京津冀及三秦大地近百座大中城市的保供任务,惠及民众4亿多人。这意味着,长庆油田每年最为忙碌的“保供战”已悄然打响。

  靠前谋划,提前“预热”

  今年在新冠疫情防控与低油价的冲击下,长庆油田产能建设工期紧、任务重,加之投资成本硬下降等诸多挑战,给冬季保供调峰带来一定压力。

  长庆油田提前谋划,科学论证,年初就开始部署冬季保供各项工作,以冬季高峰期为时间节点倒逼产建进度,倒逼重点工程进度,倒逼各项措施落实进度。并提前召开冬季高峰期供气安排会,层层传递保供压力,提前“预热”,

  而且,为打好冬季高峰供气“保卫战”做足了准备。像长庆苏里格等五大主力气田充分挖掘潜力,及时开展排水采气工作,加足马力加快天然气生产,把“让千家万户温暖过冬”理念落实到行动中。

  “天然气冬供关乎百姓冷暖,作为我国最大的天然气中心枢纽,保障平稳供气我们责无旁贷。”长庆油田数字化指挥中心李鹏飞说道。

  科学增产,深挖潜能

  作为保供主力的靖边气田,结合历年冬季采气生产经验,提前做好科学增产方案,详细编制《冬季生产运行措施》,充分挖掘气井生产潜能,实现了气田的稳步增产。

  目前,靖边气田年生产天然气量突破70亿立方米,日均产量保持在2200万立方米以上高位运行,以优质、足量的天然气为保供增添了“底气”。

  长庆油田65%以上的天然气转输任务由采气二厂担负,京津冀及榆林周边地区等近百座大中城市、乡村县城,2亿多人口的天然气供应从这里输出。

  面对地质结构复杂、“三低”储层特征、煤矿重叠区域广泛等复杂局面,该厂加大技术创新力度,逐步形成了致密气藏叠合有利区筛选、气煤互让同采、多层系立体式大型丛式井组开发、老井挖潜等多项主体技术系列,极大地推动了气田高效开发。如今,天然气产量由2017年的43.5亿方跃升到今年的75亿方,年增产天然气10亿方以上。

  深秋的苏里格地区,室外温度已接近零摄氏度,然而采气三厂却热火朝天,生产组织正紧锣密鼓进行。

  针对老气田地层压力下降较快、低产气井不断增多的实际,该厂强化精细管理,延长老井稳产时间,不断加大措施力度,挖掘低产低效井潜力。利用周生产会、季度动态分析会、现场调研等时机,对所辖积液井、问题井等进行“会诊”“把脉”,确保每一口气井产能充分发挥。依靠“技术+过程管控”实施增产措施气井2222口,今年措施增产天然气量达到5.17亿立方米。

  精准研判,“对症下药”

  长庆油田对气田保供产量进行研判,找准薄弱点“对症下药”,从检修技改、设备维保、电力保障等方面做足准备,全力保障高峰供气。

  采气一厂把脚步延伸到一线,把问题解决在现场。陕北、内蒙地区气温持续走低,下游用户用气需求不断增长,该厂702名党员争当保供“急先锋”,在气区各个生产建设场所、站点,来回穿梭、奔波忙碌、答疑解惑、整改问题。产能建设项目组副经理孙利明每日扎根在气井投产的第一线,确保新井完试一口,投产一口,最大限度缩短大井丛建产周期,提升建产效率效果。截至目前,该厂已完钻气井217口,其中水平井71口,新投产气井212口,累计产气量达5.11亿立方米。

  采气四厂在新井投产后,对出现的“疑难杂症”开展“把脉诊疗”和排除工作,确保新井“健康”成长。截至目前,该厂投产新井145口,日产气量达到123万立方米,累计新增天然气19138万立方米。

  采气五厂采取“同步实施+轮替检修”模式检修集气站26座、技改4项,维保、定检设备3500台套,提前排除电力故障隐患12处,并储备燃料及冬季物资389项,为冬季保供奠定基础。

  勘探开发研究院科研人员在钻井过程中,紧跟实施进展进行随钻分析跟踪调整,确保井位实施效果。今年子洲气田通过持续开展滚动扩边与内部加密,完钻开发井61口,直定向井I+II类井比例85.6%;试气求产井17口,平均无阻流量35.8万立方米/天,最高255.3万立方米/天,产能建设实施效果较好。

  本报记者 王何军




责任编辑:胡睿林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