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岁末,亿万双眼睛聚焦海南文昌。
时针指向了2019年12月27日20时45分,中国航天迎来又一个历史性时刻。
长征五号遥三火箭,承载中华民族的航天强国梦想,重新踏上太空征程。
长征五号遥三火箭飞行任务是遥二火箭飞行失利后的首次发射,直接关系到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和深空探测等多项国家重大专项任务的实施,关系到中国航天的声誉,必须确保圆满成功,必须确保万无一失。
长五遥三,这枚举世关注的中国大火箭,经过两年半时间的浴火重生,迎来了凤凰涅槃之旅,王者归来之旅。
为了长五遥三这一次的浴火回归,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六研究院,这支中国航天液体动力的“国家队”,披坚执锐、愈挫愈勇,挑战自我,攻坚克难,谱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新时代航天传奇。
揪出“魔鬼” 氢氧发动机涅槃重生
发展航天,动力先行。
在航天六院研制液体火箭发动机和空间推进系统的征程中,创造了一系列引国人自豪、令民族骄傲的航天成就,六院人研制的上百种液体动力产品推动了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等为代表的中国重大科技专项的顺利实施,完成了320多次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创造了无数个航天液体动力研制的中国第一,世界为之瞩目,国人为之骄傲。
然而,航天液体动力的研制历程中,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成功的背后,充满着曲折与坎坷。
2017年7月2日,长征五号遥二火箭发射失利,把拥有“金牌动力美誉”的液体动力事业推向了风口浪尖。芯一级大推力氢氧火箭发动机出现的故障,使六院火箭发动机研制队伍承受了异常巨大的压力与考验。
社会各界在关注,各级领导在关注,全国人民在关注。
“必须集全院之力,凝聚共识,振奋精神,风雨同舟,奋力拼搏,坚决打赢长五遥三发射的攻坚战!”
六院院长刘志让向全院型号战线发出院长责任令,各单位一把手亲自抓计划,将长征五号各项工作计划明确到研究室、车间、班组,责任落实到人,要明确重要计划节点及奖惩制度并严格落实。各单位要建立调度会机制,帮助一线协调解决实际困难,把时间留给一线人员,确保各项计划按期完成。
要打赢长五遥三发射这场攻坚战,必须要让长五火箭所有的四型动力性能卓越、稳定可靠。而出现故障的火箭芯一箭大推力氢氧发动机,更是首当其冲。
氢氧发动机研制团队心里清楚,长五遥三能否成功,事关中国航天的未来,事关航天强国建设的未来,必须想尽一切办法战胜一个个艰难险阻,攻克一个个难关,排除掉所有的故障,解决掉所有的隐患,实现长五芯一级氢氧发动机王者归来。使芯一级氢氧火箭发动机的质量可靠性,让型号总体放心、中国航天放心、全国人民放心。
而要排除故障,消除隐患,又是何等艰难。这些故障隐患,犹如隐藏在发动机身上的“魔鬼”,更是这场攻坚战中必须要消灭的“敌人”。
为了揪出“魔鬼”,消灭“敌人”,研制团队这两年多承受的煎熬、困苦、曲折、质疑,前所未有。所经历的磨砺、拼搏、奋斗、攻关,也是研制历史中罕见的。特别是那些隐藏很深的“魔鬼”,战斗之紧张之复杂,更是前所未有。“魔鬼”时不时突然冒出来,蒙蔽研制团队的视线,甚至把他们逼进了伸手不见五指的无边深渊。但研制团队并没有被
黑暗所吓倒,更没有被击垮。
两年多来,研制团队从疑难困惑中理出头绪,重新再战;在挫败与曲折中抬起头来,树立信心;从各方关注与支持中集思广益,汲取力量,分析排除故障树上可能存在的隐患,然后一个个逐一歼灭。
据不完全统计,仅2019年二三季度,北京11所氢氧发动机研制团队累计加班就达到23000小时。终于揪出了隐藏在发动机身上的“魔鬼”,消灭了负隅顽抗的“敌人”,排除了隐患,消除了故障,向总体交付了合格的发动机产品。
深化“三再” 让液体动力中国芯更加强壮
实现长征五号遥三火箭完美发射,不仅仅是氢氧发动机研制团队的奋斗目标,同样也是六院发动机型号研制战线共同的崇高责任。
因为,在长五遥三火箭上,共有30台来自航天六院的四型发动机,分别是8台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2台50吨级氢氧发动机、2台9吨级膨胀循环发动机,18台作为辅助动力的姿控发动机。每一台产品都必须做到万无一失,稳妥可靠;每一台产品都必须绝对放心。
两年多来,六院型号战线重新梳理长征五号遥一研制至今组织开展的质量复查、复核复算和“三再”工作,深入开展设计特性查漏补缺和产品数据成功包络线分析,严抓各级审签把关,严格技术状态管控,提高设计可靠性,保证工艺稳定性和产品质量一致性。
作为长五遥三一级火箭助推器的8台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承担着火箭起飞90%的总推力,它的产品质量与可靠性,对于确保长五遥三发射至关重要。
到目前为止,虽然液氧煤油发动机参与的所有飞行发射任务都没有发生任何问题和故障,但由六院11所、7103厂、165所组成的液氧煤油发动机团队,深知,一次成功,并不等于次次成功;过去成功,并不等于以后的成功;次次成功,并不等于产品成熟。
在院领导和职能机关的统筹安排下,研制团队深入开展以“再分析、再设计、再验证”为主要内容的“三再”工作,给液氧煤油发动机再加一把“放心锁”“安全门”。
围绕铸件、角焊缝、动强度等方面,研制团队从设计的正确性、工艺的合理性、试验的充分性及产品实物质量控制方面,条分缕析,逐一复查复审产品质量的落实情况,全面梳理影响成败、功能的故障模式所涉及的设计特性,对单点失效产品设计特性设置的全面性,逐一审视,最大程度地降低风险。
在对设计输入完整性、正确性、产品使用剖面、设计裕度、测试覆盖性、试验充分性、环境适应性再确认的基础上,研制团队举一反三,开展“双想”活动和“回头看”,从而使液氧煤油发动机的可靠性不断提升,为长五遥三发射提供稳定可靠的动力保证。
作为长征五号火箭四型动力之一的辅助动力系统,用于火箭芯二级滑行段过程中推进剂沉底管理、箭体姿态控制和末速修正等功能。
从块头与重量来说,辅助动力系统中的18台姿控发动机,虽然无法与作为主动力的液氧煤油发动机、氢氧发动机相提并论,但它的作用却十分了得。
它既要为芯二级膨胀循环氢氧发动机可靠启动提供保障,又要为火箭俯仰、偏航和滚转提供动力,还要为卫星入轨提供合适的速度。
六院801所辅助动力系统研制团队自我加压,从产品任务剖面、设计裕度、产品测试覆盖性等六个方面入手,眼睛向内,深刻剖析,查摆问题,先后完成“三再”复查项目29项,发现薄弱环节或可进一步改进内容29项,并点对点逐一采取改进措施,提升了推进剂加注设备可靠性,补充了部分单机极端条件下的环境适应性试验,对组件的适应能力进行了摸底,确保了产品质量。
实施“五大工程” 让中国航天飞得更高更远
发动机的推力有多大,航天的舞台就有多宽广。
“作为液体动力国家队,我们深知,确保长五遥三发射,仅仅是六院人推动液体动力支撑航天强国建设的一小步,我们还将瞄准更高的奋斗目标。”六院院长刘志让说。
对照航天科技集团提出的“高质量保证成功、高效率完成任务、高效益推动航天强国和国防建设”的目标要求,六院提出“到2040年分两个阶段、三步走,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宇航动力公司、全面支撑航天强国建设”的战略安排。
为了实现第一步“改革转型强基础”的阶段目标,六院推出了实现液体动力研制能力和质量可靠性全面提升的“五大工程”。
其中,“发动机产品薄弱环节治理与可靠性提升工程”,坚持问题导向,充分认证研究,从现役液体星箭发动机薄弱环节治理、质量与技术基础研究两个方面,实施靶向发力,用三年时间,完成两大类114个项目改进,全面提升产品可靠性水平。
而“应用基础夯实工程”,则通过开展液体动力基础理论和共性基础技术研究,全面夯实航天液体动力自主创新发展的科学和技术基础,健全方法手段,完善标准体系,筑牢数据基础,构建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的新体系。
“五大工程”的全面实施,将使得航天六院研制的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上百种发动机,实现质量可靠性的全面提升。
“以此为契机,六院将建成设计优、生产强、试验全、质量稳、管理效率高、经济效益好的液体动力科研生产新体系,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提供性能更加卓越的飞天动力,让中国航天飞得更高更远。”六院党委书记周利民自信地憧憬着未来。
本报记者 王何军
责任编辑:胡睿林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