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丹的那个开花哟 红艳艳……”。上世纪70年代,一首陕北名歌曾唱响大江南北,让生长在黄土高原的山丹丹花家喻户晓。歌中所唱的“山丹丹花”,现如今已是延安市的市花,象征着热情和坚强。在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延安火车站(以下简称延安火车站),也有一支像山丹丹花一样热情的“花儿服务队”,由车站各班组客运人员组成,主要服务于往来旅客,服务队在今年获得了“陕西省工人先锋号”。6月18日,记者走进了延安火车站,去探寻“圣地情”花儿服务队的那些花儿那些事。
2016年以前,延安火车站的服务品牌只有“圣地情”服务台,这个品牌是原铁道部命名的“全路党内优质服务品牌”,但是进入新时代,品牌服务项目较为局限,服务质量距离旅客美好出行体验有差距,因此,车站整合服务方式,以车站客运值班员邓昌花为原型,打造了“圣地情”服务台的延伸服务“花儿服务队”,将车站的服务不局限于服务台,更深入到旅客乘车的整个环节。
邓昌花:像山丹丹花一样永远绽放
邓昌花就像山丹丹花一样,美丽、热情和坚强,竭力为南来北往的旅客提供服务。
邓昌花曾经是一名劳务工,但是她给自己定了目标——转正,接下来的时间里她努力去干好每一件工作,软席贵宾室礼仪,候车大厅、站台客运员,上水工,替班值班员,每一个岗位都用心、用情、用力做到最好,别人不愿意干她主动干,别人能干的她一定要比别人干得更出彩。通过十年的努力,她完成了从劳务工到正式工的转变,从一名客运员成长为一名客运班组长,继而承担起服务带头人的重任,荣获全路向上向善好青年、延安十大杰出青年、延安模范、陕西好人等荣誉。
邓昌花是2006年延安火车站新站开通运营后选拔的第一批客运服务人员。13年来,在日复一日地解答旅客询问、重点帮扶、遗失物品寻找等工作中,她都热情相待,积极的工作态度让她一个“外地”女孩在延安多了很多“亲戚朋友”,大家都亲切叫她“花儿”。
由于工作出色和对旅客数十年如一日的热情,车站在2016年以她的名字命名了“花儿亲情服务台”,她作为带头人,成立了“花儿服务队”,有了给她展示热情服务的平台,有了给她践行“为人民服务”的载体。为了当好这个带头人,她还多次去杨家岭、枣园、延安文化艺术中心等地拜师学习剪纸。初学时,剪刀时常扎到手指,但是她没有轻言放弃,经常利用休班时间去找师傅请教,回来教同事、教旅客,传播了陕北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
作为车站兼职团总支书记,日常休班时间她还会带领“花儿服务队”队员们进社区、进学校给居民学生宣传铁路安全知识,为小学生们送去学习用品。除此之外,关心残疾儿童也是她热心的事业,在“六一”儿童节和全国助残日,她提前联系延安市聋哑学校的孩子,由车站“花儿服务队”的队员用学习来的手语带领孩子们参观售票厅、候车厅、站台等,耐心细致地讲解乘车的全过程,让孩子们体验动车运行,也让他们具备独立乘坐火车出行的能力,增强生活自信,感受社会关爱。如今,延安市聋哑学校儿童体验式乘车教学活动已经成为了她们的常态化服务。
邓昌花微信名字就是“幸福像花儿一样”,她说:“花儿美丽,看到心情就好,觉得幸福,我的幸福就是看到顾客满意的笑容。”作为一个从陕南来到陕北的“外地人”,她更能理解过往旅客所需要的温暖和关怀,所以在工作中她会尽力去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让他们出门在外遇到困难时不再感到无助。
为了让她安心工作,公婆常对她说:“孩子有我们帮你带,你安心工作,家里什么也不用操心。”她深知正是有了这样的家人为后盾,让她没有后顾之忧,工作才会这么出色,“既然给不了家人陪伴,那么我一定要更加努力,让他们以我为豪。”邓昌花幸福地说。
一花独放不是春 百花齐放春满园
“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服务,是有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他的一只腿由于高位截瘫安装了假肢,他妈妈找到我希望帮助她提前上车,我们两个人共同把孩子送上车,就在车开动的瞬间,小孩子向我敬了一个礼,当时我非常感动,觉得自己的工作非常有价值。”花儿服务队的95后队员马爱玉说。
“其实,我们在服务大家的同时,也是在享受为大家服务过程中那种被需要的快乐,是一种情感的付出。”队员李静怡感慨地说。
“花儿服务台”坚持24小时值守,配齐药箱、便民箱物品,做到轮椅、担架状态完好,对重点旅客做到售票、进站、上车无缝衔接服务,日均服务重点旅客30人次。
“圣地情”花儿服务队创新服务方式,逐渐将圣地延安的红色文化与非物质文化融入到日常的旅客服务当中。设立“红色书屋”,为广大候车旅客免费提供图书借阅服务,同时对剪纸、农民画、安塞腰鼓、陕北民歌、陕北秧歌进行展现。
花儿服务队不仅把服务带给来车站乘车的旅客,更是将服务回馈社会,将服务拓展到站外。她们定期到延安“八一”敬老院为“老革命”服务,还到延安聋哑学院关爱特殊儿童。这些不仅展示了铁路工作者的“大爱”,也成为“花儿服务队”践行“为人民服务”最好的体现。
提起“花儿服务队”,经常来延安火车站坐车的旅客都耳熟能详,“来圣地找花儿”也已经成为延安火车站的一张名片。
实习记者 牟影影
责任编辑:胡睿林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