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2651)
留言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评论 从真实反馈中找寻职工思政教育的创新密码
2025-09-02 10:11:14来源: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字体:【 】     分享到:

  陈华

  没有“大牌”的专业演员,没有“精致”的剧本,安徽省天长市的职工“文艺达人”凭借“业余”的文艺才能登上了当地“中国工人大思政课”的舞台——不久前,我采访报道了当地职工“演身边人、说家乡事”的创新做法,这种探索和尝试令观众倍感亲切,也让演员们在排练演出过程中接受了一次又一次的精神洗礼。

  打造“中国工人大思政课”,究竟怎样才能让广大职工愿意听、听得进?当下,很多地方都在因地制宜开展一系列创新和探索,比如,充分挖掘本土红色资源作为课程素材;将“中国工人大思政课”送到企业车间、居民楼里和学生课堂上;打造别具特色的宣讲场景为广大职工创造“沉浸式”体验;请劳模工匠“现身说法”讲述他们的成长历程和奋斗故事……

  无论采取何种方式的创新,其实都绕不开由谁来讲、用什么方式讲这个问题。采访过程中,我一直在思索,提升“中国工人大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究竟靠什么?是名人效应?是宏大场面?是流利的脱稿演讲?是精心准备的课件?诸如此类,好像都需要,却又都不尽然。

  大气恢宏的舞台布置,配以巧妙的剧本设计,再加上制作精美的背景画面和悦耳的音乐,整个场面唯美而精致——这是我经历的几次职工思政课的共同画像,只是,一场宣讲之后,总感觉好像还欠了些什么。

  如今看来,这种欠缺的东西或许是一些“土味”,是一种远离包装、原汁原味的感觉。职工群体中的“文艺达人”“演身边人、说家乡事”的实践,就恰到好处地为这种“土味”补了位。当职工自身拥有充分的创作“自主权”,他们可以用自己最熟悉的表达方式抒发带着泥土芳香和机油气息的情感。诸如职工自编自演相关工作场景的舞蹈,外卖小哥用视频账号拍摄记录自己与同事工作和随手助人的视频,这些都让观众倍感亲切、更容易受到思想触动。

  采访中,我曾在安徽阜阳市遇到一群爱好唱唱跳跳的“90后”职工“文艺达人”,她们在夜晚的街头靠着几盏电灯和简陋的音响,在几声快板之后就能让周边的人停下匆匆的脚步、放下手中的手机前来听她们宣讲。她们中有人是医生,有人是老师,有人是社区工作者,当地有关部门也通过适时的指导、引导对这些职工“文艺达人”予以充分支持。

  从创作者角度来说,职工“文艺达人”是幸福的,他们在创作中加入了自身对劳动、对工作、对岗位的理解和演绎,传递和呈现的过程也为自身带来了更多价值感。对职工群众而言,相比于传统的台上讲台下的传统思政课模式,这种沾着露珠、冒着热气的文艺思政课,有更强的贴近性和代入感,接受起来门槛更低,也丰富了他们的日常文化生活。

  眼下,各地工会都在结合自身优势特点打造形式多样的“中国工人大思政课”,也涌现出不少优秀的经验做法。什么样的“土味”职工最喜欢?什么样的“土味”更适合表达?安徽天长的职工“文艺达人”还在不断探索;重庆市总工会则引入评估反馈机制,定期评估思政教育效果,精准调整“中国工人大思政课”的重点和形式……多从职工群众的真实反馈中寻觅答案,职工思政教育或许就能进一步实现少说教多共情,更好地浸润人心。




责任编辑:王何军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2651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