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是五月的表情。今年“五一”适逢新中国成立60周年,劳动者的节日和节日中的劳动者格外受到人们关注。
从 “掏粪工人”到 “陈氏定理”,从 “铁人精神”到 “振超效率”,从“杂交水稻之父”到 “世界篮球明星”,从国有企业职工到农民工和私营企业主……一代代劳模的成长,见证了共和国60年发展的历史;劳模精神的不断丰富,诠释、滋养着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精神;成千上万劳动模范在平凡岗位上建立的功勋永远铭刻在共和国的历史丰碑上。
来自陕西的全国劳模周惠芝说: “作为一名纺织工人,我和千千万万工人兄弟姐妹一样,是共和国成长壮大的亲历者、参与者和见证者。”
周惠芝所在的细纱车间,就是上世纪60年代的全国先进典型——赵梦桃小组工作的地方。和时传祥、王进喜等老典型一样,赵梦桃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成为新中国劳动者的先进代表,成为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偶像。
历史将记住一个特殊时刻:1966年国庆节前,毛泽东同志特意把掏粪工人时传祥接进中南海小住。国庆节当天,时传祥作为贵宾被请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观礼活动。得知他没有文化,刘少奇同志特意送给他一支钢笔,鼓励他好好学习。
改革开放前后,邓小平同志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明确提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扩大了劳模队伍的外延,丰富了劳模精神的内涵。
与之相应,陈景润、袁隆平、蒋筑英等知识分子劳模,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受到社会关注,他们的影响扩大到了世界。
进入21世纪, “金牌工人”许振超、篮球明星姚明以及部分农民工、企业管理者被选为全国劳模,劳模群体多元化成为新的时代特色,被认为是 “社会文明的又一大进步”。
“我走过的路,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名普通工人命运变迁的路。”全国劳模包起帆从机修工干起,一直干到工程师、码头公司经理、集团技术副总裁。
“经历告诉我:工人的利益只有和国家的改革发展连在一起,才是永久的、根本的。”包起帆说,1968年他刚工作时,上海港年货物吞吐量只有3570万吨,在世界上没有什么地位。 “正是靠我们的双手和智慧,上海港年货物总吞吐量已连续三年跃居世界第一。”
劳动创造世界,奋斗成就伟业。全国总工会有关负责人说,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时代风尚。
与经济起飞和社会进步相对应,我国工人阶级队伍日益壮大,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先进性明显增强,利益进一步实现,领导阶级地位更加巩固,主力军作用得到充分体现。
在不久前公布的2008年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名单上,不少技术工人赫然在目。获此殊荣者共3997人,其中有400名技术工人,占比达到十分之一,彰显技术工人在中国经济转型中的重要作用。
全国劳模、青岛港码头工人许振超说:“我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管理着14亿元固定资产的桥吊队队长,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主动做学习型工人。产业工人只有做技能型、知识化的先锋,才能跟上时代进步,推动社会发展。”
劳模邓建军被誉为“知识型工人”,他用数控机床和电路板解决了牛仔布行业的一
系列世界性难题,演绎了新时期青年工
人的成长轨迹——以创新创造业绩,以
创业体现价值。“我的成长历程,其实就
是中国工人与时俱进的成长历程,就是
中国产业工人知识化的过程。”
“劳模评选的变化,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全国先进工作者、东北电力学院教授周云龙认为,在知识经济蓬勃兴起的今天,社会需要更多有技术、有知识的高素质劳动者。
全国总工会近年来完善劳模评选标准,在继续提倡 “无私奉献”的同时, “对事业有突出贡献”成为首要标准。不断丰富的劳模精神内涵引领着时代风尚。
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说,我国劳模构成正由体力劳动者向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并存、生产者与创业者并存的方向发展。
“劳模精神的内涵丰富了,但劳模精神的本质并没有变化。”全国总工会有关负责人说,劳模是一个时代的风向标。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些本质要素都是劳模精神不变的精髓,也是时代精神永恒的内涵。(宋振远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