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学 岚皋老篾匠
2021-12-27 16:03:40来源: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分享到:
  字体:【

  □廖霖

  去乡下游玩,在岚皋县南宫山镇桂花村三组村民周清孝院落,偶遇一老人正在整理竹条。好奇之下走近看,原来老人是当地编织竹器的篾匠师傅,他正在给这家主人周清孝编织连盖。连盖,是一种农村工具。过去,农村每家每户都有这种农具,用于打麦秸秆、稻、菜籽或残存的谷粒、麦粒等。每年粮食作物成熟后,是连盖飞舞的季节,在各家院坝响起“噼噼啪啪”的拍打土地的声音,喧闹不息的连盖声如嘹亮的山歌在山谷间回荡。

  老人头发有些花白,但是做起活来依然麻利、严谨。在与这位篾匠师傅闲谈中得知,他叫张明幼,今年七十有余,家住本村九组。

  对于80、90后来说,篾匠是个很陌生的词语,可它却是一门古老的职业。提起农村这些农用手编竹器,年龄稍大一些的人不会感到陌生。改革开放前的农村,岚皋乡村有一群靠着手工活生存的艺人,如蔑匠、木匠、泥瓦匠、补锅人、剃头人、弹匠以及石匠等等,俗称“九佬十八匠”。工匠们走乡串户揽活,靠手艺谋生。这些能工巧匠代表着那个时代制造业生产力的最高水平,同时也记录了一个特定时期及地域的非物质文化。

  随着时间推移,传统的农耕生产逐渐被新型的现代机器取代了,老物件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如今行走在岚皋乡村,已很难觅得“九佬十八匠”的踪迹了,如连盖、背篼、筲箕等等,这些农具都饱含了老一辈智慧的结晶。那些曾经牵系农民生活点滴的“老行当”,在现代化进程中也随之渐行远去,正逐渐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曾是多少人记忆里的乡愁,也成为值得收藏的“宝贝”。

  过去在农村能称为“匠”的人,都是能把许多传统的手工艺品做到极致,有精湛的技艺,匠人都有着很强的敬业精神,靠的是口碑吃饭。现在农村里逐渐消失的匠人,不仅仅是手艺失传那么简单,这常常让我想起过去匠人们的身影,想起他们那份严谨、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追求。

  张明幼是手艺人更是“守艺人”。一把篾刀写春秋。他所坚守的正是这个时代稀缺却又亟须守护的工匠精神。四十余年如一日,张师傅做篾匠坚守至今,并没有创造显著的业绩,但他以一颗质朴而踏实的心,用那双勤劳之手为当地几代村民做了一件又一件优质实用的篾器,为当地村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

  一个手艺人,一代“守艺人”。清心坚守在喧嚣的世界,在时光中打磨自己的作品,以生命书写匠心。这些民间老艺人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