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助力乡村教育发展,巩固集团教育帮扶成果,将大型国企社会责任在乡村一线具体延伸,今年7月,西部机场集团开展“我为乡村孩子上堂课”公益活动,选派员工前往安康市宁陕县广货街镇五台村支教。作为西安机场青年员工,郝晓钰怀揣着为乡村孩子推开一扇窗的朴素信念,毅然踏上了这片需要星光、也孕育星光的土地,书写属于民航人的责任与担当。
郝晓钰正在给孩子们上课。
心向沃土:从“空中丝路”到三尺讲台的跨越
从精密高效的航空枢纽到群山怀抱的偏远山村,巨大的环境切换给郝晓钰带来了极大震撼。山村里,简陋的教室墙壁贴满了孩子们用蜡笔描绘的世界,破旧的课桌承载着他们沉甸甸的未来。
郝晓钰通过对学生通识知识学习进度、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基本情况的了解,精心制定了课程计划,组织经典诗词朗诵、看图猜诗、飞花令等活动,让课堂充满活力,为孩子们培养爱国情怀,提升文学素养。
在课堂上,她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和耐心对待每一位学生,鼓励孩子们积极发言、大胆表达,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力。记得第一节绘画课,孩子们分享自己的梦想时,有人说想成为飞行员翱翔蓝天。郝晓钰便给他们讲述了西安机场安全运行、旅客服务保障以及民航系统飞行员的成长故事,孩子们眼中闪烁着向往的光芒。那一刻,她深刻体会到教育的意义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点燃梦想的火种,让一颗颗蓝天梦想的种子,在时光里悄然发芽。
情感交融:在心灵对话中见证成长的双向奔赴
支教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与心的碰撞。班里有个叫琪的女孩,父母离异后母亲再婚,父亲常年在外务工,她从小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她性格开朗、积极向上、热爱绘画和舞蹈,喜欢问郝晓钰各种各样的问题,眼睛总是散发着求知的光芒。她说她长大了想成为老师,想去看看更远处的世界。支教期间,郝晓钰被孩子们唤作“郝老师”和“大姐姐”,一种前所未有的归属感油然而生。每天都朝夕相处,一起生活学习,一起排练节目。离别前夜,孩子们手拉着手一起歌唱着童谣,清亮的歌声乘着山风飞上云端,指引孩子们怀揣着热爱与担当,满载着好奇与向往走出大山,逐梦远方。
沃土情深:在乡村脉动中感悟扶贫工作的深远
学方言、踏田埂、听村史。支教期间,郝晓钰利用课余时间走访了部分村民家庭,亲身感受到脱贫攻坚给乡村带来的巨大变化。行走在蜿蜒进村的水泥路上,触摸着焕然一新的校舍墙壁,村民口中曾经泥泞的小路变成了现在宽敞的水泥路,破旧的土坯房换成了整齐的砖瓦房,集团帮扶的天麻药材种植产业给村民的生活质量带来很大变化,也让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行走于田埂,目睹集团多年对口帮扶结出的硕果:崭新的校舍、村民口中赞不绝口的“机场援建种植大棚”等。在与驻村书记的深谈中,郝晓钰更深刻体会到:“授人以鱼”只解一时之困,“授人以渔”方能孕育持久生机。
一直以来,集团公司深化“志智双扶”战略,用道路畅通距离,为教育输送硬件,产业造血(种植天麻)为家庭创造稳定收入。外出打工人员的回归减少了留守儿童的数量,筑牢教育根基;而教育赋能则为乡村未来培育人才、提升整体素养,最终反哺产业可持续发展,形成内生循环。支教,正是在这宏大“造血”工程中,为未来注入最核心的智力基因,其价值在时间的长轴上将愈发璀璨。
踏步前行:用乡村星光照亮前行之路
小小的山村讲台,点燃孩子们的梦想之火,唤醒沉睡的潜能,塑造健全的人格。目睹孩子们因被看见、被肯定而焕发的光彩,郝晓钰深刻体悟到“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深远力量。郝晓钰将把在支教中淬炼的这份情感、感悟与责任带回岗位,在日常工作中精耕细作,让每一项工作都能承载温度,思考如何将航空服务中的精细化管理思维、开放包容的视野融入后续帮扶工作,更积极地参与集团和公司组织的“乡村帮扶”等长效项目,努力成为连接都市文明与乡土发展的桥梁,让往来旅客看见大山深处的星光。这段深入乡土、融入童心的支教时光虽然短暂,但却是她青春履历中无比珍贵的一页。它让她在乡土课堂的深耕中触摸到国家战略的基石,在扶贫伟业的见证中感受到磅礴的时代力量,在思想之光的淬炼中明晰价值的真谛与青春的航向。(李宜鹏)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