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张代棣

比赛中的杨健。(受访者供图)
10月18日,咸阳市渭河发电厂四号炉检修现场一派紧张有序的备战供暖季景象。在2米多高的锅炉平台上,陕西能源电力运营有限公司高级焊工杨健正全神贯注地进行高再过热器管排焊接作业。弧光闪烁,焊花飞溅,映照出他专注的面孔。
杨健今年47岁,这位从焊接一线淬炼出来的“高压焊工”,将多年工作经验融入生产实践中,不断助推焊接技术攻关,一路成长为省级技术能手,在焊花热焰中“接”出精彩人生。
“我有个当高压焊工的梦想”
“规范电流,匀速送丝。”杨健一边调整焊枪参数,一边向助手叮嘱。汗水早已浸透工装,防护面罩在他脸颊上勒出深深的印痕。
1小时后,杨健所在的焊接小组终于迎来休息时刻。这时,他向记者讲起了与焊工的缘分。上学时,他从同学那里听到了高压焊工这个名词——技艺超群、待遇优厚,是高精尖人才。成为高压焊工的梦想,便在他心中悄然萌芽。
2000年,杨健入职渭河发电厂,被分配到锅炉电焊班,他兴奋地问师傅:“您是不是高压焊工?”师傅笑着说:“咱班有很多!”那一刻,他觉得来对了地方。
然而现实很快给了他一击:厚重的防护服下,汗水浸透衣背;刺眼的弧光中,眼睛红肿流泪;笨重的焊枪前,手臂酸麻颤抖。
“最难忘的是第一次练习仰焊,要仰着身体保持一个姿势,举着焊枪的胳膊发酸,每一秒都是煎熬。”杨健说。即便如此,怀着对成为高压焊工的向往,他不但没有放弃,反而跟焊接较起了劲。
在“冬冷夏蒸”的锅炉房,他一蹲就是数小时;别人下班,他留在车间反复练习;周末休息,他对着焊缝研究至深夜。就这样沉下心来苦练基本功,5年间,他先后取得碳钢、合金钢、不锈钢等多项压力容器管道焊工资质,透视拍片合格率高达96%。
“要在不断创新中追求进步”
一次锅炉爆管抢修成为杨健职业生涯的转折点。信心满满的他主动请缨,却因疏忽对氩气纯度进行检查,导致整排焊口出现气孔,延误了工期。这次教训让他对焊接有了全新认识,原来焊接是一项细腻严谨的技术活。
2018年,杨健转入公司金属实验中心,主攻高压管道焊接。面对更高标准的技术要求,他将“精益求精”刻入心底。
在参与三号炉省煤器更换任务时,他发现传统双人配合焊接效率较低。经过反复试验,他独创出“省煤器单向焊接内部勾丝工艺”,将双人配合工序优化为单人独立完成,工作效率提升了一倍,大大节省了成本。
“技术提升没有尽头,要在不断创新中追求进步。”杨健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021年,在集团公司焊接比赛中,他首次接触全氩弧焊障碍管焊接项目。面对陌生技术,他对照评分标准反复调整手法,最终荣获三等奖。次年,他更进一步,夺得该赛事第二名,获得公司“运营工匠”称号。
2022年12月,在陕投集团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上,杨健手持焊枪精准操作,从18名选手中脱颖而出,跻身前五。2023年,他被授予“陕西省技术能手”称号,成为公司备受瞩目的技能人才。
“遇到这样的师傅,偷着乐!”
如今,杨健已从青涩学徒成长为技术骨干,更成为年轻焊工的引路人。
“焊接前,每道工序都要在脑海里预演一遍。”休息间隙,他依然复盘刚才的操作过程,向徒弟传授经验。“遇到这样的师傅,偷着乐吧!”徒弟于明兴奋地跟记者说。
杨健将多年积累的焊接技巧进行梳理,形成标准化培训教材,帮助徒弟快速掌握技术要领。他总结出“六步焊接法”,将复杂的焊接工艺分解为可量化的操作流程。在他的指导下,多名年轻焊工迅速成长,在省市级技能比赛中屡获佳绩。
“每次拿起焊枪,都像是第一次焊接。”杨健说。他的工具箱里,珍藏着一根根练废的焊条,那是他成长的见证;他的教案本上,记录着一个个技术要点,那是他经验的结晶。
供暖季临近,渭电四号炉检修进入关键阶段,杨健每天第一个抵达现场,最后一个离开。弧光闪烁中,他那双布满老茧的手稳如磐石,焊枪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生命,在钢铁间“编织”着安全与温暖的保障……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