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富平县东华街道福民社区,有一位以为民、便民、利民、惠民为责任担当的支部书记,他就是该社区党支部书记韩永文。
自担任社区党支部书记以来,韩永文始终以“扎根基层、服务百姓”为宗旨,创新社区治理模式,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情温暖民心,带领社区干部和群众共同书写了一幅共建共治共享的幸福画卷,被群众亲切地称为“福民百姓的贴心人”。
创新就业服务模式打造“零工驿站”品牌
针对辖区失业、无业及就业难的宝妈等群体,韩永文创新思路,在社区二楼创办零工驿站,为群众就业开辟便捷渠道。通过社区平台定期发布就业信息,根据居民需求开展各类技能培训,和一家包装公司合作开展首饰盒加工服务。社区零工驿站是基层就业服务的创新载体,通过搭建家门口就业平台,一年来带动70余人灵活就业,户均年增收1.2万元。
社区群众王秋芳半开玩笑地跟韩永文说“书记,你看你能帮我找个啥工作不,保洁之类的都行,我每天送完孙子后也没啥事”。王秋芳一句不经意的玩笑,引起了韩永文的思考。他知道,这个60多岁的老人,在外工作是不可能的,如果社区能够联系一些零活应该是可以的,于是社区开始在全县寻找各种零工资源。经多方考察,最终和玖和包装公司达成共识,社区免费提供场地、水、电,玖和包装公司为群众提供培训和就业机会。如今,王秋芳老人每天送完孙子上学后,就到社区零工驿站“上班”,每天都有七八十元的收入,在她带领下,零工驿站的姐妹越来越多。来此做活的街坊邻居都感叹道:“既把家照顾了,也把钱挣了,多好的事情啊!”
心系搬迁群众做好“后半篇文章”
博悦城小区共有56户易地搬迁群众,来自全县12个乡镇,人口结构复杂。韩永文主动担当,以扎实举措做好“后半篇文章”。开展常态化走访,全面掌握每户的家庭基本情况,包括就业、收入、健康状况等,为社区开展工作提供翔实依据。针对老人、孩子及特殊群体,开展关爱服务。开展就业帮扶,帮助搬迁户就业、创业,实现增收。强化公共服务,在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为搬迁群众提供保障。完善小区基础设施建设,举办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让搬迁群众快速融入。
搬迁户有一个老人叫赵来凤,家庭结构比较特殊,长期以来和孙子相依为命,社区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有什么好事都先想到老人,每逢过节都会去慰问。在老人的孙子上大学期间,社区为其申请了助学金。平时老人生病,社区主动关心帮扶。今年4月份,韩永文入户走访时,老人说孙子现在工作了,自己一个人在家,两个女儿都远在山东,她还不想去女儿家住。对于老人的难处,韩永文积极动员在职党员,为独居老人赵来凤安装智能监控设备,老人的女儿和社区工作人员都连接了监控,社区还让老人的邻居担负起监管志愿者,随时跟社区汇报老人的突发情况,通过三级联动,编织起平安守护网。老人的心结解了,老人的女儿心里也踏实了。老人逢人便说,“社区给我办了个好事啊!”
举办文化惠民活动点亮群众美好生活
为提升辖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韩永文创新思路,拓宽惠民服务场景。以“多元、乐活、启智、惠民”为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服务活动。在传统节日期间,组织包粽子、做香包、皮影表演、戏曲表演、义写春联等活动。
同时,组织实景科普研学、养生讲座、手工制作、社区运动会、便民集市等,让群众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角。
今年“五一”假期,韩永文主动联合县总工会,对辖区劳动者标杆进行了奖励,并通过县融媒体和社区微信公众号进行宣传。
好多人看到公众号的链接后,都对该社区创新做法,以表彰劳动者模范为契机,树立劳动榜样,传递奋斗正能量的做法给予点赞。不仅是一堂生动的劳动教育课,而且也引导辖区居民凝聚力量,为社区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舍小为大践初心无私奉献树标杆
“社区就是我的家,居民都是我的家人。”韩永文始终把这句话刻在心头。
为推进社区工作,他放弃节假日休息,走家串户倾听民声;为办理更多的民生实事,他发动社会资源,筹集资金,使社区治理有声有色。为守护社区平安,他带头组建夜间巡逻队,三年如一日坚守一线。母亲生病住院时,他仍在协调社区充电车棚的建设。妻子埋怨他是个工作狂,总是以社区为家……家人虽有抱怨,但看到居民送来的一面面锦旗、一封封感谢信时,最终化为理解与支持。
脚下沾泥土,心中有真情。韩永文用一颗赤子之心,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篇章。他常说:“社区书记不是官,是群众的服务员。”正是这份质朴的信念,让他始终保持着冲锋的姿态,以永不懈怠的干劲、永不停歇的脚步,继续在服务群众的道路上砥砺前行,让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周志新)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