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康铁路秦岭隧道是我国已通车的第三条铁路长隧道。9月16日,记者随巡道工龙正军进入隧道,体验了一天巡道工艰辛的工作。18公里隧道,默默穿行11年
记者16日早上6:00从安康出发,8:00赶到西康铁路柞水营镇车站时,安康工务段营镇工电工区的二十几名职工列队,正开例行的班前会。记者跟班的巡道工叫龙正军,42岁,中等个,一身黄色的工装。他带着两个大号手电筒,30多斤重的巡道包装着一个大号的扳手和榔头、两个弹簧件、两个火炬、一盒响墩,还有对讲机、小喇叭、信号旗。8:40分,记者穿戴好工作服,用绳子将裤脚扎起,背起干粮和饮用水,拿上手电,跟着龙师傅从小站出发。我们沿着路轨边走边聊。他操着一口浓浓的安康方言说:“退伍后,2001年底我就来这里工作。当时这里是咱们国家最长的隧道,感到荣幸,很是自豪。”步行了1.4公里,9:15分,并列的两座基本平行的单线隧道出现在面前,隧道中间山体上的楷书“秦岭特长隧道”六个大字分外引人注目。铁路隧道的西边是两座并行的公路隧道,汽车川流不息。
龙正军告诉记者,秦岭铁路隧道位于西康铁路青岔车站和营镇车站之间,Ⅰ线隧道为下行线全长18460米;Ⅱ线隧道为上行线,全长18456米。
进入I线隧道前,龙师傅再次叮嘱我带上口罩。9:20分进入隧道,走了不到五十米,漆黑一片,只能凭借手电筒的光束在黑暗中行走。他的手电光始终照在轨道上,凡是有夹板的地方,都要停下来查看,松动的螺钉立即拧紧。对打有符号标记的钢轨要反复查看。他指着一处画有三角符号的钢轨说,这是在探伤中发现的小问题,就上了夹板,每天要查看。随后,他用粉笔在这个地方写下:9月16日已查。如画有三个三角符号就要派人24小时看守,直到更换钢轨。
龙师傅边走边将路旁的垃圾捡起装进塑料袋,放到一旁的避车洞中。他说,过段时间
统一打扫。
列车过,狂风大作继续走了半个多小时,迎面的风越来越大。龙师傅说,来火车了。说完,他带我进入就近的避车洞。不一会儿,前方射来一束光,越来越亮,漆黑的隧道也跟着明亮起来。龙师傅站在与火车间隔不到三米洞口的左侧,手电光迎着列车。此时,狂风大作,列车鸣着笛,呼啸而过,巨大的吸力几乎要把人吸出去。大风挟裹着沙土打在脸上,睁不开眼。车过去几分钟后,风才慢慢小下来。借着手电的光束,记者发现隧道里依然尘土飞扬。
每次列车经过,龙师傅总是站在洞口用手电光迎着机车头。记者问为什么?他说,这是告诉司机,这里安全,请放心通过。而列车司乘人员每次都用鸣笛向他表示感谢。这种无声的交流,是铁路职工的语言,只有他们才知道其中的内涵和真谛。
行走了个把小时,前方越来越黑,没有一丝光亮。我问龙师傅:你遇到过手电筒没电的情况吗?他回答:“有过,我只有摸黑走出去。那次以后我就带两个手电筒。”
龙师傅说,平时一人在这里行走,最难熬的是黑暗和孤独。他说:“今天有你陪我,不孤独!” (下转二版)
(上接一版)
终于见到人啦11点30分,前方有了亮光,有人啦!我心中一阵欢喜。龙师傅说,前面91公里加400米处是交接班的地方,青岔站来人了。
我们不由地加快了步伐。12点15分来到这里,我们在遂道里已经走了10公里。青岔站的巡道工徐华早已到达。办完交接手续,徐华一个人消失在黑暗中。
我们在Ⅰ线隧道和Ⅱ线隧道之间的过道中吃了自带的干粮:菜盒子和卤鸡蛋,这是工区特意准备的。龙师傅说,多年来已经吃了不下几车的干吃面,平时一见就想吐。
吃饭间隙,龙师傅谈得最多的是女儿。女儿已经上小学六年级,是班长,学习成绩在班上也拔尖。每天女儿都会给他打电话,叮嘱老爸:“把安全放首位,我和妈妈在等你。”
记者问他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他说,有时间,带妻子女儿外出转转看看。可工作忙,一直没能实现。
一年走5472公里12点50分,开始返回,龙师傅还是那样不停地弯下腰检查路轨,下午3点45分终于走出隧道,历时7小时。
龙师傅说:“我们这一个来回,走了22.8公里。”我问他:“累吗?”他说:“早已经习惯了。”
我算了笔账:龙师傅每月最少走20趟,共计456公里,一年12个月,要走5472多公里。他在这里工作了11年,又走了多少公里呢?!
文/图本报记者柳江河
责任编辑:sxworker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