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渝东线,巴山如巨龙盘踞,汉江水似玉带蜿蜒。
6月29日清晨,“依维柯”载着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公司安康工务段白河桥隧检查工区工长邓宏旭和工友们驶向作业点。谈及当天的目标——白河三号隧道,邓宏旭难掩兴奋:“那可是我们的‘地标’!”副工长艾礼行在后排笑着补充:“每次去都感觉特别有使命感。”
这份使命感源自上世纪90年代的传承——面对基础薄弱的襄渝东线,铁路青年们创建“共青团优质设备”标杆,1996年获评“共青团优质设备一条线”,次年荣膺“全路青年文明示范线”。车行至一处小山坡,两块历经风雨却字迹清晰的石碑映入眼帘,正是这两份沉甸甸的荣誉,上方团徽熠熠生辉,无声诉说着传承的力量。年轻的面庞上,坚毅的眼神与高举的右拳一同宣告:“保证完成任务!”
宣誓结束后,一行人踏入白河三号隧道,沁凉瞬间包裹全身。头灯次第亮起,昏黄光柱仅照亮脚下方寸。在这里,视觉受限,听觉、触觉甚至直觉成了更可靠的“探测仪”。
崔鑫鹏蹲身抚过断裂的石板,指尖在黢黑中游走:“搭接不够!”撬棍一顶,石板归位如手术般精准。五米外,陈思伟敲击隧道壁,耳朵贴近混凝土,从回响中辨别出空洞声,随即剥落松动的碎块,露出隐藏裂缝。
看这儿!拱顶裂缝!”呼喊声在隧道中回荡。有人迅速拍掉边墙分格标上的灰尘,露出标记位置的白色三角;有人快速估算距离报出“病害位置345米”,红色喷漆随即在墙上画出醒目的“上箭头”,精准定位。病害数据被仔细记录——宽度、长度、走向——为后续评级处理提供依据。临近出口,发现一处近乎闭合的裂纹,几人合力剥落起皮的混凝土,迅速清理掉落的砂石。“工完场地清”,有人顺手捡起轨道残留线缆。“同进同出,并肩作战,一点也不孤单。”邓宏旭的话道出了团队精神。
走出隧道,阳光刺眼。山坡上摇曳的黄荆条,仿佛在目送这群年轻人向下一个“战场”进发。
“检查桥梁设备时,一定要注意人身安全、抓稳扶牢,特别是要重点检查梁体、支座、桥墩及桩基础等重点部位……”工长邓宏旭对即将下桥检查桥梁支座的作业人员叮嘱道。
“手扶稳、脚踩实。注意安全!”艾礼行下桥时大声地提醒后面的工友。检查桥梁是一项难度高、挑战大的工作。检查人员从箱梁和简支梁的交接处顺着检查梯小心翼翼下到距离河面50米高的地方,在4平方米的桥墩上,王浩辉沿着围栏对墩台结构、支座、梁体等进行全面检查。在大桥的正上方,每隔两三分钟就有一列火车开过,声音呼啸,伴随着震动,整个人都跟着摇晃起来。
“第一次下桥墩作业时,我的腿都是软的,每一步挪动都提心吊胆,感觉不是我在走,而是桥在走一样。”艾礼行说。“支座无变化。”崔鑫鹏说完,便小心翼翼地从桥台上爬了上去。“设备状态良好,已拍照记录。”他们都要仔细检查是否有裂痕、渗水等情况,查看完整座桥梁花费将近三个小时。
远处列车呼啸而过,旅客或许不知,正是这群与大山为伴的青春身影,默默守护着每一次平安出发与抵达。他们将个人梦想与滚烫理想,一同安放在大巴山的褶皱、汉江水的臂弯,用脚步赓续“共青团优质设备一条线”的荣光,用汗水浇灌“全路青年文明示范线”的根脉。(张霖 张蕾 籍振新)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