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2651)
留言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工 > 劳动模范 有技术会创新才能站得直有底气 ——记中国石油长庆油田油气工艺研究院首席技师杨义兴
2025-11-05 09:05:18来源: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字体:【 】     分享到:

本报全媒体记者  牟影影

工作中的杨义兴。

在鄂尔多斯盆地的沟壑梁峁间,有这样一位石油匠人:他皮肤黝黑、身材消瘦,12厘米的井口是他的“听诊器”,几千米深的井下是他的“手术台”。他就是杨义兴——中国石油长庆油田油气工艺研究院首席技师,被誉为“西北大修打捞王”的大国工匠。

从1995年成为修井工至今,他用三十年坚守书写了从普通工人到行业专家的传奇,用创新与传承诠释了工匠精神的真谛。

在黄土高坡练“治井”硬功

1995年,19岁的杨义兴从长庆石油技校毕业,怀揣着对石油事业的憧憬,走进了“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的陇东油区。

初到井场,现实给了他沉重一击:几百斤重的油管靠人拉肩扛,工服被原油浸透后硬如铠甲,冬天的馒头冻成冰疙瘩,夏天汗水混着尘土结成泥痂。

“当时父母来井队看我,看到我裹着十几斤重的油泥工服,妈妈当场就哭了。”杨义兴回忆道,那一刻他也曾有过放弃的念头。

老师傅的一句话点醒了他:“干修井不只是力气活、更是技术活,有技术才能有尊严。”这句话像种子一样在他心里扎了根。

杨义兴深知,12厘米的井口连接着地下几千米的未知世界,故障分析全靠经验判断与推理,难度不亚于蒙眼做手术。为了练就硬本领,他白天泡在井场跟着师傅实操,晚上在煤油灯下啃书本、画图纸。

三十年间,杨义兴写下4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画出几万张钻具结构图,上千个技术数据和计算公式烂熟于心。

这份日复一日的深耕,让杨义兴的技术水平飞速提升——从1997年开始,他就在国家一二类大赛及省部级技能竞赛中,获得前三名的好成绩,证明了自己的硬实力。

“绝活没有捷径,就是把平凡工作做到极致。”杨义兴说,这些积累不是负担,而是修井人的责任,是石油人的本分。这份坚持,为他日后的创新之路筑牢了根基。

在一线“战场”啃“硬骨头”

“创新的灵感来源于现场实践。”这是杨义兴常说的话。在他看来,油井在哪里,创新的战场就在哪里。

2011年,怀平6井的紧急任务让他迎来了职业生涯的重大考验。这口投资3100多万元的国内首例水平井,因300米长的射孔枪及碎片落入2000米深的水平段,多个单位打捞半年均告失败,专家断言只能报废。

眼看着这么贵的油井一滴油也没有见到就面临报废的境地,杨义兴和他的团队接受挑战,来啃这块“硬骨头”。没有先例借鉴,没有成熟工具应用,他们天天泡在泥水里,反复试验不同方案。最终,杨义兴在原有工具特性的基础上,发明出带“弹性抓手”的管状打捞工具,利用液体回流原理打捞落物。

2011年11月15日凌晨两点,当最后一块碎片被捞出时,整个井场一片欢呼。这口井填补了全国水平井复杂大修打捞作业的空白,至今仍保持日产4吨原油的稳定产能。

这样的攻坚时刻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屡见不鲜。城47-6井抢修中,他顶着严寒,21天研制12件专用工具,成功打捞670米扭曲变形的油管,挽回损失200多万元,其中7件工具获国家专利。

这次特殊经历也让他渐渐迷上了油井在手里“复活”的感觉,更体会到“咱们工人有技术才更有力量”的真谛。

截至目前,他带领团队研发“捞、磨、钻、铣、套”等12大类120余件特色工具,获得38项国家专利、245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研发的修井自动化消防系统等多项成果属国内首创。

“一个细微偏差都可能致命,必须精益求精。”杨义兴的执着,让他成为破解井下疑难杂症的“油井神医”。

在匠星课堂传“技艺”火种

“是组织培养了我,我有能力了,要毫不保留地把技术传下去。”杨义兴始终牢记这份责任。2014年,以他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成立,这里成了他培育人才的“练兵场”。

他总结出“三强三抓”教学法:强化教、学、考,抓严教严考、抓兵头将尾、抓包片包效,与18名高徒签订帮带合同,明确培养目标与考核标准。

工作室成员隋明祥至今仍记得,跟着杨义兴处理水平井故障时,师傅手把手教他“望闻问切”绝活:紧盯现场“望”其行;多方了解“闻”其声;查到细处“问”其责;把准重点“切”其症。

“师傅常说,修井要凭数据说话,也要靠经验判断。”如今,徒弟隋明祥已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技术专家。

在杨义兴带领下,工作室累计培训近千人,培养出省级技术能手12名、公司级技能专家6名、厂级技能标兵18名,真正实现了“工人带徒弟,徒弟成专家”。

为了让技术惠及更多人,杨义兴牵头编写《长庆油田一线成果集》,向29家基层单位配发2000余册,组织10余场技术交流研讨会,工作室成员先后发表论文128篇,出版著作15本。

他的电话24小时畅通,成为60多支市场化作业队伍的“专家热线”。他常说:“我的根在长庆,我的价值在井场。”

三十载栉风沐雨,三十载匠心筑梦。杨义兴用双手让上千口油井重焕生机,用创新为油田创效1.3亿元,用传承让工匠精神生生不息。

“我们工人有技术撑腰,用创新说话,才能站得直、有底气!”杨义兴目光坚定地说:“我会一直守在井场,把修井工作做精做透,为祖国献石油。”这质朴的誓言,正是一位大国工匠最动人的初心写照。

 

记者手记

采访前,我已从网上知晓了杨义兴的“修井传奇”。他黝黑的脸庞带着油田风沙留下的痕迹,笑容格外质朴。

采访中,杨义兴语速偏快,谈起修井细节,更是滔滔不绝,双手会不自觉地比画起工具操作的弧度。讲到油井恢复生机的那些事情,他眼里闪着光,那份对石油事业的热爱与执着,无需过多言语,透过他的眼神与动作,我已被深深感染。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2651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250004  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