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鲜康

蔡嵘获评大国工匠人才后留影。
“工匠精神不再是对手艺的极致追求,更是一种担当,一种主动为国家战略需求贡献智慧的责任感。”10月初,2025年大国工匠人才、陕西法士特汽车传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机修车间大修电工蔡嵘,在西安电力机械制造公司机电学院为该校新生送上一堂生动的职业精神教育课。
蔡嵘在电路生产一线深耕十余载,她以细腻与坚韧,在男性主导的机修领域,走出了一条独属于女性的匠心淬炼之路。
“认定的路,再难也要走下去”
一位女性为何选择与油污相伴的大修电工工作?面对这个被多次问起的问题,蔡嵘总是笑着回忆自己的父亲。
“当年高考落榜后,家里人不想让我早早走上社会。”蔡嵘回忆道,“最后家人决定让我学一门手艺,当时就选择了电气维修专业。”
这个选择背后,有着童年的情感记忆。小时候,村里谁家灯不亮了、插座没电了,村民都找蔡嵘的父亲维修。
在她眼中,能“管住”电的人很了不起。在西安技师学院学习维修电工专业后,2011年,22岁的蔡嵘进入法士特集团机修车间,成为一名维修电工。每天面对的是机加设备的大修、调试、故障诊断,以及用激光干涉仪、球杆仪检测机床精度的精细活。“每天的问题都不一样,像解谜一样。”当故障设备在她手中恢复运转,当现场师傅投来认可的目光,她愈发觉得:“这个岗位,值!”
“刚工作那会儿,大家对一个女生从事大修多少有些偏见。但我很喜欢这份工作,只要是我认定的路,再难也要走下去。”蔡嵘对记者坦言。
“干就要往好了干”
机修车间设备类型千差万别,维修程度相当复杂。面对困难,蔡嵘始终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定。
大修组有20多个人,只有蔡嵘一个女性。但在电气维修方面,大家经常向蔡嵘请教。对付各种“疑难杂症”,蔡嵘有自己的绝招,那就是“死磕”。
她总结维修电工工作“八分靠思路,二分靠行动”。
令她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偶发性故障的维修经历。“有一台设备每隔半年就会发生无缘无故的撞机。大家检查了很久,对机械结构、外部线路、内部参数、接地、干扰等都进行了逐步检查,可就是没有发现问题。”
蔡嵘没有放弃,她保持故障时的状态,对梯形图进行逐句分析,终于找到了问题根源——一个G指令由于机床长期使用,桁架机械手的位置在扫描周期内使G指令接通,导致程序执行混乱。
解决问题后,设备已稳定运行3年,再未出现类似故障。
14年来,蔡嵘累计完成设备大修800余台次,攻克600多项技术难题,恢复老旧机床改造及功能升级30余台。
她创新运用雷尼绍激光干涉仪为400多台设备进行精度补偿,构建起了企业设备预防性维修体系,大幅降低了关键设备故障率,成为企业设备稳定运行的“定海神针”。她主导的“机床定位精度检验补偿法”获得了省级优秀奖,该方法利用激光干涉仪对数控机床进行定位精度检测和补偿。
“人的成长没有天花板”
在蔡嵘眼中,新时代工匠精神早已超越“重复性精进”,而是要靠“工匠五力”——引领力、成就力、创新力、专注力、传承力闯出一条新路。
“引领力是底子,得不断学习,不然会被技术迭代甩在身后。”从单台设备到智能生产线,蔡嵘曾因“陌生”而忐忑,但靠着啃资料、钻现场,如今她面对智能化生产线已游刃有余。“专注力是核心,找故障就像医生诊病,得盯着细节不放。”创新力是活力,她和团队优化随动夹具时,试了十几种方法,最终实现“加工不停、夹头智能松夹”。成就力是骨气,遇到进口机床“封闭资料”的卡脖子难题,她就“死磕”参数,“厂家不告诉我们,我们就自己找规律、总结方法,再分享给大家。”传承力是责任,带徒弟时,她毫无保留地分享经验,“要为企业攒下人才家底”。
作为“蔡嵘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她始终把工作室打造成“解决生产难题、孵化创新成果、培养维保人才”的平台。
她为青年员工特别设计了“师带徒+技能特长”模式,让每个徒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深耕一门特长类数控系统维修知识。
对于想投身制造业的青年,尤其是女性,蔡嵘总会用父亲当年的话鼓励大家:“别盯着企业给你发多少钱,要看你为企业创造了多少价值,要让自己‘更值钱’。”她也常说,面对人工智能,不必恐慌,“让技术当帮手,我们去学更核心的能力,人的成长没有天花板。”
从一个人扎根机台,到带领一群人攻坚创新,蔡嵘的故事,是“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工匠精神的生动注脚,她更让人们看到:女性力量,亦能在硬核的制造业领域,淬炼出耀眼的“大国匠心”。
记者手记
今年第五次见到蔡嵘,每次问到她近期的工作情况,她总是简单地说:“最近一直在车间,在机床旁。”在男性占主导的机修领域闯出一片天的蔡嵘,身上既有工匠的严谨专注,又有女性的细腻坚韧。她总说“要让自己更值钱”,而她的“值钱”,是把每一次设备维修当成作品打磨,是把团队成长视作匠心传承的使命。在她的身上,我看到了新时代工匠的模样,用整个职业生涯,将一件事做到极致,不仅有“守艺”的执着,更有“破局”的勇气。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