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牟影影

工作中的林琦。(受访单位供图)
10月15日,中国兵器北方光电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电股份”)某装配生产线总装总调班班组长、中国兵器杰出工匠林琦正在产品总调台前,关注着产品反馈的实时数据,捕捉其中信号的跳变差异。
不久前,林琦刚被评为“大国工匠人才”,这是他继中华技能大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等殊荣后斩获的又一项国家级荣誉。
18岁踏上工作岗位的技校生,三十年逐光路,他的故事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坚守。
苦学“硬本领”
上世纪90年代初,刚从技校毕业的林琦进入光电股份从事基础焊接装配工作。
一年后,由于表现出色,林琦被调到总装总调班。彼时,生产区里技术迭代更新,大量采用计算机技术的产品、设备开始出现在装配线上——这在当时还很“稀罕”的物件,成了林琦职业生涯的第一个“拦路虎”。
“产品采用计算机技术架构,专测设备采用计算机控制进行辅助调试,但当时的计算机技术并没有像现在这样普及,这样的设备我们连基本操作都摸不透,更别说排查故障了。”林琦至今记得,当面对屏幕上跳动的代码时,平时积累的“小自信”变成了“有力使不出”的挫败感。
他意识到,仅凭在技校所学的知识,远远无法满足工作需求,不服输的性子让他咬了咬牙:“别人能学会,我也能!”于是,他报考了西安工业大学的学历教育,开始学习电子技术应用。
从此,他白天在车间对着电路板琢磨,晚上骑自行车去学校,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利用周末去图书大厦、省图书馆查阅资料。那段“白天实践,晚上充电”的日子,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让他成长非常快。
从那以后,他不再满足于“会操作”,而是逼着自己“懂原理”。就像他常说的:“护士按医嘱给药就行,但我们得像医生一样,知道问题的根在哪儿。”
这种较真劲儿,让他从同期学徒里脱颖而出。随着国防装备产品和技术的飞速迭代升级,2005年,不满足现状的他又与徒弟蔡建义一起通过了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考试。
2006年,林琦迎来了职业生涯中的一次重要挑战——参加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
“我的短板在于光学知识不充足。”林琦说。为了补短板,他甚至吃透翻烂了光学装配专业书籍,反复拆解和组装各种光机电产品,熟悉每一个零部件的性能和作用,不断尝试新的方法和技巧,不断提高操作速度和精度,最终在高手云集的大赛中勇夺冠军。
巧除“拦路虎”
在车间里,每当棘手的技术难题出现,同事们总会下意识地脱口而出:“快,找林琦来看看。”这简单的一句话,饱含着大家对他的信任与依赖。
最让同事津津乐道的,是“一根线解决大问题”的故事。几年前,制造车间的测试台频繁出现信号干扰,前期多次排查和修复都没有彻底解决。林琦对测试台的所有设备和线路进行了全面检查,经过反复研究和琢磨,终于发现了信号干扰的源头。他没换零件,只是用一根普通的导线保证了良好接地,就成功消除了干扰信号,巧妙地破解了“拦路虎”问题。
“技术难题有时候就像窗户纸,找对了方向,一捅就破。”林琦说。
还有一次,大量某型待交付产品卡在了交验环节——核心传感器的“眼睛”出了问题,按说换个传感器就能解决,可技术要求不允许这样做。林琦带着团队扎进车间、反复试验,最终找到一个“巧办法”:预先调整功放里的电阻参数,优化传感器的信号处理电路。这个方案不仅让产品顺利通过验收,还为企业节约了数百万元成本。
“我们创新不是为了拿奖,而是为了把活干成、干好。”他的话里,满是兵工人的务实与担当。
像这样的创新攻关案例,在林琦职业生涯还有很多。每一次解决难题,都像是为他的“匠心路”增添了一道坚实的阶梯,见证着他对技术的不断攀登之路。
甘做“传艺人”
如今的林琦,多了一个“工匠导师”的身份。他带徒弟有个原则:“不教死知识,只传真本事。”
徒弟雒梦记得,第一次跟师傅调试产品,林琦让她先试着排查故障,等犯了难,再一起分析问题根源:“师傅总说,‘人教人学不会,事教人记得牢’,跟着他干活,进步特别快。”
林琦的带徒方法很灵活,会根据每个徒弟的实际情况定制计划,有时还特意给徒弟们安排挑战性任务,激发大家的潜力。“教与学是双向奔赴的过程,徒弟有欲望学,我就毫无保留地教。”他常这样说。
在光电股份生产线上,林琦通过中国国防邮电产业示范性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及大师讲堂、班组培训、师带徒等方式,敞开大门搞培训。
“技术问题是平等的,只是我的经验多一些,大家在一起都是互相学习探讨。”林琦这样对记者说,近年来,他带出的徒弟里,有2人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10人晋升为高级技师,2人获评“中国兵器关键技能带头人”。
除此之外,林琦还积极投身于社会教育事业,担任多所学校的兼职客座教授和科技副校长。“一个人的光芒有限,一群人的光芒才能照亮更多路。”林琦说。
如今,他依然奋战在调试台前,眼神里的专注与热爱,仍和三十年前刚进光电股份时一样。他知道,光电领域的探索没有终点,他的逐光之路,还在继续。
记者手记
初见林琦,是在光电股份的调试车间,身材偏瘦,眼神却明亮而专注。聊起光电产品时,他瞬间打开话匣子,从技术参数到调试细节滔滔不绝,言语间满是对这份事业的热爱。当他说出“让我们制造的装备更加实用、管用、好用、耐用”时,语气朴实却格外有力量。正是这样的大国工匠,用肩膀扛起国之重任,让“国之重器”稳步前行。三十年扎根一线,林琦以踏实与真诚,将“匠心”二字的重量,镌刻进每一次调试、每一次攻关里。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