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宁黛艳

杨峰(中)正在讲解操作要点。(受访单位供图)
10月18日清晨,薄雾还未散尽,航天六院西安航天发动机有限公司车间内已是灯火通明。机床运转的低沉嗡鸣、钻头与工件的细微摩擦、锉刀划过金属表面的沙沙声响,交织成毫厘间守望九天之旅的工业协奏曲。
身着蓝装、一头华发,杨峰俯身于钳台前,手中的量具与零件精准贴合,眼神专注如炬,不放过任何微小瑕疵。结茧的指腹轻抚过镜面般的金属表面,仿佛触摸着浩瀚星空的脉搏。
每一微米的校准,皆是通往星辰大海的跬步。从一名钳工学徒到航天发动机制造领域的技能领军者、大国工匠人才,这条路,杨峰走了三十三年。
“工人也是人才”
“得知自己获得‘大国工匠人才’称号,当时脑海中第一反应是什么?”问题抛出后,杨峰没有即刻回答。思忖半晌,他缓缓道出两个字:“圆梦”。
梦,始于三十多年前初入红光技工学校的那个清晨。
从16岁踏入学校的那一刻起,校园红砖墙上“工人也是人才”六个大字,便深深烙在杨峰的脑海里。彼时的他,还未完全理解这句话的分量。多年后,当杨峰站在领奖台上,胸前挂着“大国工匠”荣誉绶带时,年少的梦想穿越三十余载光阴正中靶心,在此刻达成了闭环。
“少说话、多干活。”牢记着父亲的叮嘱,杨峰一头扎进机械加工的世界,手中的锉刀与量具成了他最亲密的伙伴。1992年,他以理论、实操“双第一”的优异成绩从学校毕业进入车间,从此与航天发动机阀门制造结下不解之缘。
若将发动机比作火箭的“心脏”,那么阀门就是心脏上的“瓣膜”,调控着燃料和氧化剂的流量,其精密程度直接关乎发动机的性能与安全。
“毫厘之间,生死攸关,我们必须确保每件产品都百分之百可靠。”这句朴素的信念,陪伴他度过无数个与金属为伴的日夜。锉削、研磨、装配,动作重复千万遍,只为追求那一丝不差的精度。
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完成以载人航天、探月、北斗、探火、空间站建设等数十种型号发动机关键件生产,始终保持100%合格率。
“困难能有多大?不妨一试”
“这项任务,连资深老师傅都摇头,你就接下来了?”这样的质疑声,杨峰曾听过很多遍。每一次啃硬骨头,几乎都以此为开端。他只是笑笑,一句“不妨一试”成了他攻坚克难的口头禅。
一次关键攻关中,杨峰迎来了职业生涯中的巨大挑战——加工月球着陆探测器变推力主发动机推力室入口组件定位孔。“一旦发生偏斜,探测器就无法降落到预定区域。零件精度要求高,加工难度远超以往。”看到设计图纸时,杨峰暗暗捏了一把汗。
最大的“拦路虎”是装夹找正。入口组件由几个花瓣型不规则几何形状构成,几乎无法装夹。杨峰先尝试用花盘装夹,经历了十几次失败,又改用三爪卡盘找正,精度虽能达标,但在加工中再度出现变动。
他将自己关在厂房里,几个昼夜反复摸索,人也瘦了一圈。变换角度、调整力度、不断重来……灵感的火花终于迸发——他创新制作了一套八点可调的定向支撑装置,高精度装夹的难题迎刃而解。这项凝聚着智慧与汗水的成果,也被命名为“杨峰式推力室定位法”,成为他工匠生涯中一枚闪亮勋章。
“就像每把锁都有钥匙,每个问题也会有答案。只要多琢磨、多尝试,一定能找到最优解。”攻克航天重大型号、重大项目研制中100余项加工瓶颈,节约研制经费2000余万元……这组数字,正是他“不妨一试”的生动注脚。
“既要俯下身子,也要抬头看路”
作为“杨峰班组”组长和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如今,杨峰的工作重心已转向培养年轻一代技术工人。“既要俯下身子,也要抬头看路”,是他常对徒弟们讲的一句话。
俯下身子,便是要好好干活,把每一个细节做到极致;抬头看路,便是要关注行业前沿,树立远期目标,不计当下得失。一俯一仰间,尽显大国工匠的远见哲学。
这句话,正是他基于自身经历的深切感悟。“我刚进厂时,就热衷于参加技能竞赛。当时在别人看来这样费时、费事儿。但我明白,这是成长最快的方式。”如今,杨峰也常常鼓励徒弟们参与各类比赛,还制定了培训计划,每季度常态化开展理论考试与实操练兵,让“好苗子”成长为参天大树。
航天事业容不得半点马虎,杨峰的严格在公司里是出了名的。有几个徒弟还曾被他训哭过,但后来无不对他心存感激。在他悉心培育下,团队成员在多项目攻关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屡次在各类技能大赛中斩获佳绩。
“杨大师是严师,更是益友。没有他的指导,我们不可能有今天的进步。”徒弟蔡帆感慨道。他用7年时间就成长为高级技师,还获得了“三秦工匠”等多项荣誉。如今,蔡帆也已带徒弟,将“俯下身子,抬头看路”的教诲继续传递。
“看到年轻人一个个成长起来,能够独当一面,是我最有成就感的事儿。”谈起爱徒,杨峰眉眼间满是自豪:“只要他们肯学,我就会毫无保留地教下去。航天事业这把火,得靠一代代人接力,才能越来越旺。”
记者手记
采访间隙,不时有年轻技术工人前来请教问题,杨峰总是放下手头的事情耐心解答。案头,三季度培训计划表已密密麻麻标记着完成情况,试卷上的红笔批注清晰细致,需要复盘的知识点被逐一列出。
三十三年锉削研磨,他把“工人也是人才”的初心,刻进每一丝精度里。“不妨一试”的勇气,藏着破局千次的坚韧;“杨峰式定位法”的荣光,浸着数夜不眠的汗水;躬身传艺的执着,让“俯下身子做事,抬头看路追梦”的箴言,在师徒间接力成炬。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