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刘海英
5月10日清晨6时,天刚蒙蒙亮,54岁的贺金星已套上工装骑着摩托车驶向5公里外的井场。
33年来,这样的画面在延长油田下寺湾采油厂反复上演,这位年过半百的采油工,用双脚丈量着陕北高原,用双手守护着地下涌出的“黑金”。
耳听手触辨症结
“贺师傅,张丛31井昨天产量有点低,我今早检查没发现问题,一会帮忙看看吧?”贺金星刚走进站部,采油工马喜平迎面走来说。贺金星咧嘴一笑:“走,吃口热乎饭就去!”他三两口吃完馒头,拿起工具包就往井场赶去。
在生产现场,抽油机“哐当哐当”运转着,贺金星蹲下身子,耳朵贴着油管细听,手掌贴着管线来回摩挲。“蜡堵了!”他拍了拍满是油污的手,“听声音不对,管线温度也凉半截。”只见他熟练架起加热设备,不一会儿,管线里传来“咕噜咕噜”的通畅声。马喜平看得目瞪口呆:“贺师傅,您咋比仪器还神?”
这样的场景,在贺金星职业生涯里重复了无数次。他独创的“听、看、摸、闻、测、记”六字巡检法,是用33年的经验堆出来的“土专利”。哪口井该“体检”了,哪段管线该“换药”了,他心里都有本明白账。工友常说:“老贺在井场走一圈,连抽油机都不敢偷懒。”
贺金星常说:“油井就是咱的命根子,得像照顾自家娃娃一样上心。”每天清晨,他都要把6口油井挨个“体检”一遍,听听声音、摸摸温度,比照顾自己的孩子还仔细。
百折不挠解难题
“看这个平盘根,是用废旧轮胎制作的,不仅耐磨、有效防渗漏,而且使用时间长,制作成本低。”回忆起当时的情形,贺金星眼睛里闪烁着快乐的光芒。
以前,油井盘根不耐磨和常渗漏的问题严重制约着生产,不仅增加了维修成本,还影响生产效率。面对这一难题,贺金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下势要解决这个问题。
3个多月,他像着了魔。白天跑井场,晚上泡在工作室,把捡来的轮胎剪了拼、拼了剪。失败上百次,手被钢丝划得满是血痕,妻子心疼地劝说:“都快退休的人了,折腾啥?”贺金星却憨笑着说:“我就不信治不了这渗漏的毛病!”
经过上百次试验,他终于发现废旧轮胎是合适的材质。用废旧轮胎制作的平盘根,比传统平盘根多了16层牛皮绳,不仅经久耐磨、有效防渗漏,而且制作成本低廉。
尝到甜头的贺金星一发不可收拾,工作室里堆着20多项发明、11项专利,全是从生产难题里“抠”出来的金点子。
贺金星搓着布满老茧的手说:“我这人认死理,既然干了这行,就得干出个样子来。搞技术革新那会,经常半夜突然想到个点子,爬起来就往井场跑。”他指着创新工作室陈列的十几项发明说:“这些东西没啥特别的,就是多试了几次。”
倾囊相授传薪火
“一个人厉害不算啥,大家都强才是真本事。”贺金星通过现场模拟、“手把手”教学、线上线下相结合等方式,毫无保留地向年轻石油人传授知识技能。
在去年举办的技能大赛上,高级采油工黄瑞捧回了沉甸甸的奖杯。说起获奖经历,他第一个要感谢的就是师傅贺金星。
“我头一回参赛,心里直打鼓。”黄瑞回忆道,“从早到晚,贺师傅陪着我一遍遍练习操作,连工具怎么握、脚步怎么站都反复纠正。”最让他感动的是,贺师傅不光教技术,还总安慰他:“别慌,就跟平时干活一样。”
整整半个月,师徒俩都泡在训练场。有时候练到天黑,贺金星还打着手电给他示范动作细节。功夫不负有心人,比赛那天,黄瑞发挥出色,拿下了好成绩。
“没有贺师傅手把手地教,我就拿不到这个奖。”黄瑞的眼里闪着光。如今,他已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采油工了。
“好日子是干出来的,采油厂就是咱们的家。”这句话像贺金星工具箱里的扳手一样实在。33年来,这个陕北汉子就像他维护的抽油机一样,在黄土高原上扎下了根。
从学徒到“三秦工匠”,贺金星用沾满油污的双手证明:在平凡的岗位上,只要肯下“笨功夫”,一样能出彩。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