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2651)
留言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工 > 一线风采 一座站,两代人,二十六载—— 镜头见证父子情与铁路变迁
2025-09-24 09:45:03来源: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字体:【 】     分享到:

本报全媒体记者  董欣

父子俩的第一张合影。(资料图)

2013年8月合影。(资料图)

2025年8月合影。(资料图)

近日,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西安客车车辆段职工赵伯顺在微信朋友圈分享的一组照片,引来众多点赞。

这组照片,是他与儿子连续26年在咸阳火车站站前广场的合影。从1999年到2025年,时间跨越四分之一个世纪。这份平淡却深情的记录,令许多人动容:“好暖心的父亲。”“这就是铁路人的情怀!”

故事要从1999年8月12日说起。那天是赵伯顺儿子赵慧轩的两岁生日,一家人乘火车从西安回咸阳。孩子第一次坐火车,一路上又唱又跳,下车时还依依不舍地向列车挥手告别。赵伯顺妻子见状,便提议在站前广场为父子俩拍一张合影。由于当时没有相机,他们特意请来了附近照相馆的师傅。

“拍照时儿子有点紧张,直往他妈妈身后躲。”赵伯顺回忆道,“我告诉他,男子汉不管什么时候都要昂首挺胸。”于是,孩子学着他的样子,背起小手、挺起胸膛,留下了与咸阳火车站的第一张合影。

这个偶然的提议,从此成了一个雷打不动的家庭仪式。

对赵伯顺而言,咸阳火车站承载着特殊的情感。“当年我去当兵,就是从咸阳火车站出发的。1994年退伍后进入铁路系统工作,刚上班时和父母住在咸阳,每天从咸阳站坐通勤火车去西安上班。咸阳火车站就像家人一样,默默陪伴着我。”

每年八月,赵伯顺都会带儿子到站前广场的同一位置,拍下一张合影。照片中的孩子,从蹒跚学步的孩童逐渐长成青年。而作为背景的咸阳火车站,也在岁月流逝中悄然改变:砖混站房变成了通透的玻璃幕墙,人工广播升级为清晰的电子语音,人工检票也变成了刷脸进站,站前广场经改造后更加整洁美观,还修建了地下停车场……一步步变为如今的现代化站点。

赵伯顺笑着说,最近几年,都是儿子主动催着他去拍照。

从被父亲带着拍,到主动提醒父亲,赵慧轩对这件事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不只是亲情的延续,也是我们角色转换的过程。将来等我做了父亲,也要把这种仪式感传下去,让它成为我们家的传统。”

二十六年时光,也留下了一些遗憾。因几次搬家,部分年份的合影不慎遗失,成了家庭相册里永远的空白。但正因如此,保留下来的每一张照片,都显得愈发珍贵。

“有人问我,这样做有什么意义?还能坚持多久?”赵伯顺说,“其实不需要特别的意义,这些照片本身就是一本无可替代的成长年鉴,也是铁路发展的直接见证。或许最后一次合照,就是儿子用轮椅推着我来的那一张。”

三十多年的铁路工作,让赵伯顺对铁路的感情从一份职业变成一种情怀。他说:“铁路人干的是服务老百姓出行的活,踏实、朴素,但很有意义。”他亲眼见证了列车一次次提速,车厢环境不断改善,服务细节日益完善。

2025年8月,第26张合影如约完成。儿子已长大成人,父亲鬓角渐白,而咸阳站依旧亲切。

一座车站,两代人的身影,二十六载光阴。这些朴素的照片虽然没有精致的构图,却装下了个体的成长、铁路的发展以及时代向前奔跑的痕迹。正如赵伯顺所说:“有些东西会变,但有些东西,会一直在那儿。”

或许,每一座车站都不只是车站。它见证离别与重逢,也安放着普通人最真实的生活记忆和不曾说出口的深情。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2651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