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2651)
留言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陕西新闻 “以禾带豆”,盐碱沙地苜蓿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团队探索治沙新模式
2025-11-12 10:14:23来源:群众新闻网
字体:【 】     分享到:

  九月五日,魏孝荣(中)与团队成员查看长穗偃麦草根部抗盐碱化情况(资料照片)。 通讯员 靳军摄

  在定边县盐场堡镇东滩村的沙地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员魏孝荣带着师生们,与定边县宏勃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学军一起查看苜蓿幼苗。

  糜子根下,一簇簇苜蓿幼苗借助糜子破土而出的缝隙茁壮生长。糜子田外,是随手一抓就是沙子的沙地。

  “出苗成行!能让盐碱沙地里长出苜蓿,真有本事!”10月11日,说起魏孝荣团队在定边开展的这场创新试验,陈学军笑着说。

  地处榆林西北角的定边县,北连毛乌素沙地,南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核心区域。这里土壤酸碱度在9.8以上,含盐量超过3‰,盐碱化程度高,不适于一般农作物生长。

  这片曾让人犯愁的土地,如今正悄然改变。

  “过去播下牧草种子,下雨或灌溉后,盐碱地皮很快结成‘铁盖’,芽顶不出来;偶尔有冒出地面的,一场风沙就全打没了。”陈学军说,多年来,当地牧草种植陷入“出苗难、建群更难”的僵局。

  改变,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员魏孝荣带领的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研究团队。2020年起,他们联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等科研单位,扎根定边,开展沙化盐碱化草地综合治理研究。

  “我们探索出的办法叫‘以禾带豆’。”10月31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研究团队成员、副研究员李伟介绍,他们研究发现,像糜子这样的一年生禾本科植物,在盐碱沙地能轻松破除地表的物理结皮出苗,如果借用糜子出土的裂缝,让豆科类的优质牧草也探出头来,就能解决“出苗难”的问题;同时,糜子能为优质牧草的幼苗遮挡风沙,显著提高其存活率。

  就这样,“沙地长好草”从理想变为现实。

  经过连续三年大面积试验,东滩村的盐碱沙地长出了苜蓿,盐场堡镇贾圈村的紫花苜蓿已连续收割三年。

  苜蓿被称为“牧草之王”,粗蛋白含量较高。成片的苜蓿遮盖地表,减少了地下水的蒸发量,将盐“赶”到了地表2米以下。同时,苜蓿根系能帮助土壤疏松透气,为微生物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在降低土壤含盐量、提升土壤有机质方面效果显著。

  “苜蓿可以多年生,管得好一年能收四茬,一亩沙地年收入能有2400元,而糜子在苜蓿第一茬收割时,也就完成了‘以禾带豆’的使命。”陈学军算了笔账。

  五年间,魏孝荣带领团队攻克了“以禾带豆”促苗技术,还研发出“夹沙覆土抑盐、降盐压碱”改土配肥、“地下—地上”协同促生等一系列配套技术。

  如今,紫花苜蓿、长穗偃麦草、中科羊草相继“安家”定边,彻底突破了这里盐碱沙地品种单一的瓶颈,在盐碱地产能增效、水土保持能力提升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助力国家粮食和农产品安全,显著提升了生态效益与生产潜力。

  研究团队并非孤军奋战。在定边县政府、县气象局等单位的支持下,“定边县生态气象联合实验室”和“陕西定边生态气象科技小院”成立,推动技术落地与人才培养。

  20世纪80年代,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老一辈科学家们在距离定边不远的宁夏固原市原州区河川乡上黄村,探索形成了一套有效提高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综合治理开发模式,被誉为“上黄经验”。“我们利用在定边探索出的沙化盐碱化草地综合治理经验,一定能书写好美丽中国建设新的答卷!”魏孝荣满怀信心地说。

  “固屏障、稳粮食、护稳定、促发展,大有可为!”今年7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张文浩前往定边考察后表示,魏孝荣团队在定边探索出的沙化盐碱化草地综合治理经验,为我国北方约40万平方公里的农牧交错带,提供了可复制的生态与生产协同发展路径。

  眼下,魏孝荣团队在定边打造了3000多亩沙化盐碱化草地综合治理核心示范区,辐射带动1万多亩沙地焕发生机。数据显示,这些区域植被覆盖度和产量提升30%以上,防风固沙能力增强20%以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提高20%以上。(群众新闻记者 付玉玮 通讯员 靳军)




责任编辑:王何军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2651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250004  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