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Token接龙游戏”理解大语言模型奥秘,在与AI对话中感受科技魅力,在情境体验中触摸未来脉搏……从人机对话到算法解密,从智能助教到创意编程,在西安市部分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课已成为新学期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这些充满创新活力的教学场景,标志着我市人工智能教育从政策文件走向课堂实践。
自今年8月《西安市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发布以来,全市中小学以多种形式探索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按照方案目标,到2027年,全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课程覆盖率将达到70%以上,基本形成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态。
课堂直击:小学生也能懂“Token”
“这个词是几个Token?”“这句话该怎么拆分?”日前,在莲湖区青年路小学五年级一班的人工智能通识课上,孩子们通过游戏化方式学习大语言模型运作原理。课堂上采用的“Token接龙”“Token拆分挑战赛”等互动环节,将抽象概念转化为趣味学习内容,引发了孩子们的探索兴趣。
在张若琼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学习”是一个Token,“书”也是一个Token。通过将一句话拆分成不同数量的Token,他们理解了文本处理的基本原理。这样的教学场景,成为西安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落地课堂的生动写照。
“要给孩子们上好人工智能课,老师首先要成为懂AI、用AI的先行践行者。”校长行璐说,教师培训从消除“AI焦虑”开始。去年8月起,学校邀请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并采取分层培训策略:中年教师重点学习用AI提升教学效率,青年教师探索AI与教学模式的深度创新。“培训让我们明白,AI不是取代老师,而是帮助我们更好地教学。”一位参培教师说。
备课环节也有了新变化。“现在‘青小智库师’智能体就像我的私人教研员,能根据我的教学风格给出建议,让备课更高效。”一位数学老师笑着说。同时,由各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团队正在开展“AI赋能课堂交互策略”省级课题研究,各科老师成了“跨界搭档”,跨学科融合让教学创新更具活力。
这些教学创新最终都服务于学生成长,学校开展“和DeepSeek比口算”“与革命先烈‘对话’”等特色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人工智能的魅力。今年9月起,学校在三至六年级全面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系统培养学生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基本素养。
“我喜欢上AI课!”课后,孩子们兴奋地交流着体验。学生邓伊晴说:“我明白了AI是怎么‘读懂’我们说的话,这种感觉太神奇了!”学生马乐贝尔说:“我会用AI软件预习语文生字,学习变得更有趣了!”
张若琼适时引导:“AI虽然很强大,但也会犯错。我们要学会辨别信息的真伪,不能一味相信。要合理使用AI工具,更要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青年路小学的孩子们通过游戏化方式了解“Token”概念,学习大语言模型运作原理。记者 王燕摄
张若琼带领孩子们进行“Token接龙”游戏。记者 王燕摄
率先探索:让学生从“用AI”走向“创AI”
“大家每天都会接触人工智能,谁能说说见过哪些?”日前,西安高新区第十一初级中学的小组互助AI教室里,一堂人工智能课正热闹开讲。授课老师郑鹏的问题刚抛出,同学们便争相分享:“我家扫地机器人能避桌椅!”“商场导引机器人会指路!”“智能音箱能陪我聊天!”
郑鹏顺势引导:“这些都是‘狭义人工智能’,只能完成特定任务,没有真正的思考能力。”为了让学生直观理解,他让大家用AI的回答和同学的回答作对比,同学们很快感受到AI的“局限性”,探究欲更浓。随后,课堂转入未来畅想,“若有超人工智能助理,你想让它做什么?”四人小组讨论后,同学们的奇思妙想层出不穷:有人盼 AI帮妈妈做家务,有人希望AI助力医生诊断,还有人提议用AI给山区送优质教育资源。
课后,七年级学生高子涵直言:“这堂课让我知道了人工智能的前世今生,也学会了多方面思考它的意义。”而对AI充满兴趣的王星懿则满是欣喜:“以后的课程我们还能动手实践,我很期待!”
“这堂课不只是传递知识,更在培养探索精神。”课后,郑鹏坦言,学校开设人工智能课程、打造小组互助AI教室,就是想让学生从小接触前沿科技,逐步从“会用 AI”走向“能创 AI”。而这一探索,早在2022年便已启动——当时尚无相关教材、统一标准,老师们便提出“生活即教材”理念:把科技新闻、国产AI大模型搬进课堂,让学生用 AI生成校歌、设计表情包,将课文转化为漫画,让AI学习从“抽象”变“鲜活”。
如今,学校AI教育已形成清晰体系,课程按“听、看、说、想、学、动”分层推进:七年级侧重人工智能基本认知和生活应用;八年级进行跨学科项目式实践;九年级深化智能方案设计。课堂之外,学校还构建“智慧教育生态”,开发智能知识库、设计融入校标的“校园星灿机器人”,更跨学科开发STEAM“双师课堂”,让学生在项目实践中同步掌握多学科知识。
“没有现成模板,所有内容边实践边打磨。”郑鹏介绍,目前每年级约150名学生通过社团选修参与AI课,未来计划进一步扩大覆盖面。
“未来的课堂,或许不是老师讲、学生听,而是AI提供知识基础,老师引导学生提问、讨论、解决问题,重点培养质疑精神和创新能力。”郑鹏相信,随着硬件持续落地、课程不断完善,会有更多师生参与到AI教育中,让“用AI”的种子长成“造AI”的力量。
课堂上,郑鹏引导学生进行4人小组讨论,对比AI的回答和同学的回答。首席记者 程静摄
人工智能课上,郑鹏与学生就人工智能相关问题展开讨论。首席记者 程静摄
全市推进:完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
这场教育变革不仅关乎技术普及,更关乎教育本质的回归——让每个孩子都能在人工智能时代找到自己的位置,成为未来的主人。
当前,西安市正以系统化、全域化视野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发展。《西安市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提出,将围绕优化基础环境、构建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等六大方面,实施18项重点任务。
在课程建设方面,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小学侧重体验式课程,初中侧重认知类课程,高中侧重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每学年人工智能课程不少于8个课时,可以独立设置,也可与信息科技(技术)、通用技术、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理化生实验课、劳动等课程融合开展。
师资培养方面,西安将实施“人工智能百千万培训工程”:每年培训不少于100名教育局长和校长、1000名技术骨干、10000名学科教师。通过挖潜扩容,从信息科技(技术)、科学、物理等学科遴选有兴趣的教师转岗到人工智能教师岗位。
西安市教育局还要求将人工智能教育纳入课后服务项目和研学实践,鼓励学校利用智能助学、智能助教等智能体探索未来课堂新场景,推动教育从规模化向精准化、个性化转变。
随着更多学校像青年路小学、高新十一初这样开展人工智能教育,西安正朝着“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发展的西安样板”目标稳步迈进。到2027年,人工智能教育将在全市中小学形成新生态,培养出更多能适应AI时代的使用者和创造者。
文/图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燕 西安报业全媒体首席记者 程静
责任编辑:王何军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