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支持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为切入点、发力点,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汇聚人事人才、就业创业、社会保障等人社要素,以高素质人力资源为我省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11月28日,在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省人社厅厅长蔡钊利说,近年来,我省从强化人才链、构建创新链、完善政策链、优化服务链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强化人才链
“畅通人才引进渠道”成为人社部门强化人才链的重要一环。省人社厅紧扣我省重点产业方向,编制《2023年陕西省制造业24条重点产业链急需紧缺岗位人才需求目录》,为合理引人引才提供了科学依据。在此基础上,该厅又建立了特殊、急需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由科研单位自主招聘博士毕业生,将基层科研单位专业技术高级岗位比例提高至35%,科研人员职业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宽。
近三年,依托“两园一基地”〔中国(西安)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陕西省博士后创新创业园、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出口基地〕成功引进高层次人才8000余人,事业单位自主招聘急需紧缺人才1.5万人。
截至目前,全省共有专业技术人才221万人,高技能人才159.6万人,其中国务院特贴专家1965人,中华技能大奖10人,全国技术能手99人,一大批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脱颖而出;全面完成了25个主体系列职称制度改革任务,不断改进和创新人才评价方式,不拘一格培养选拔人才,近三年,有2.9万名专业技术人才取得高级职称。全面落实“新八级工”制度,鼓励企业设立首席技师、特级技师岗位,打破技能人才成长“天花板”。
构建创新链
几年来,省人社厅充分发挥平台在集聚创新资源、支撑创新发展、转化创新成果等方面的作用,着力建强“333”创新载体,筑牢创新之基。
记者了解到,该厅强化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创新基地等3种创新平台建设,以“站”强基,“让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近三年,省级财政支持博士后创新创业8700万元,新设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创新基地46个,目前我省共有博士后科研平台407个,年均进站博士后1100人,平均年龄31岁。
依托“博士后创新创业、人力资源、职业技能”等3项赛事平台,以“赛”育才,不断培育创新力量。仅在刚刚闭幕的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大赛上,我省荣获1个金奖、3个银奖、2个铜奖和12个优胜奖。
坚持用好“博士后创新创业园、技能大师工作室、创业孵化基地”等3类创新载体,以点带面,打造创新创业集聚地。2022年全省首个博士后创新创业园在秦创原总窗口落地建成,目前已有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2个签约项目入驻,投资达6000万元。近三年,投入支持资金2.21亿元,建成国家级和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大师工作室202个。认定10家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奖补1个国家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500万元。
完善政策链
“主动打好人社政策‘组合拳’,从激发活力、表彰激励、成果转化等方面持续优化创新生态。”是省人社厅服务保障全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又一“法宝”。
构铸人才创新“稳定器”是优化创新生态的关键。几年来,省人社厅不断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人员离岗创办企业和兼职创新创业,离岗期限也由3年延长至6年,离岗期间各项权利、福利待遇不受影响,大大消除了人才的“后顾之忧”。据记者了解,近三年,我省累计已有5000余名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离岗创业。
另外,省人社厅的选树创新创业“领头雁”、拓展人才发展“新通道”政策则不断优化创新生态,大大激发了活力。
“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持续强化,科研人员活力不断增强。”据蔡钊利介绍,这几年,省人社厅除了增设“创新驱动秦创原奖”外,每年表彰一批项目成效突出的科技人员和团队,每两年开展陕西青年科技奖和优秀企业家评选表彰,今年还开展了优秀民营企业及时性表彰,100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120家优秀民营企业、100名优秀企业家获奖。
我省进一步完善评价标准,畅通申报通道,主动靠前服务,全省已有417人取得技术转移转化专业职称资格,有效破解了科研成果“没人转、谁来转”的问题。
优化服务链
2021年以来,我省人社系统通过阶段性降低失业、工伤保险费率为企业减少成本122.59亿元,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返还28.12亿元,发放一次性扩岗补助5400万元,有效缓解企业经营压力。制定实施支持全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6个方面18条措施,提振企业发展信心。
近三年,全省新增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39万笔、165.64亿元。其中,个人贷款79.73 亿元,小微企业贷款85.91亿元,直接扶持创业6.6万人。今年9月又专门开通秦创原创业担保贷款绿色通道,为符合条件的企业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334万元,有效降低创业者融资成本。
2021年以来,累计支出就业补贴资金80.45亿元,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62.96万人次。今年,省人社厅重点解决企业招工难、引才难、留人难等实际困难。截至9月底,全省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1169场,参加单位3.1万家,发布岗位需求146.8万个,帮助企业解决用工19.77万人。(本报记者 王何军)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