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工网讯(记者 李旭东)7月27日,陕西省文物局等多部门联合出台《陕西省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实施方案》,《方案》明确,到2025年,建成开放延安市、榆林市、商洛市、洋县、麟游九成宫等一批市、县级博物馆,全省博物馆数量达到360座。
《方案》明确,到2025年,打造一批主题鲜明、模式成熟、差异化发展的文博场馆,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体制完善、功能完备的全省博物馆事业发展格局。到2035年,博物馆社会功能更加完善,公共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文旅融合水平明显深化,文博单位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广覆盖局面基本形成,世界一流博物馆建设成效显著。
《方案》指出,着力推进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纳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创建培育名单,发挥其行业标杆引领作用。争取将西安碑林博物馆、汉景帝阳陵博物院、西安博物院、延安革命纪念馆、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等纳入国家卓越博物馆培育名单,发挥好省级、重点市级和行业特色博物馆的辐射带动作用。
持续推进博物馆新建和改扩建,实施法门寺博物馆、乾陵博物馆、耀州窑博物馆、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博物馆、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等中小型博物馆提升工程,促进博物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实施类博物馆培育计划,将中小学校园博物馆、社区博物馆等尚未达到登记备案条件的各类博物馆作为重点培育对象,纳入行业指导范畴,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方案》要求,要加强博物馆藏品的科学化、制度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着力构建符合陕西文物资源特点的文物修复和预防性保护体系。加大藏品鉴定、保管、养护、研究、修复管理力度,2022年前完成全省博物馆藏品管理平台建设,实现全省藏品动态化精准管理。
强化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持续开展全省可移动文物健康评测,2025年前,完成30家文物数量较多的博物馆藏品预防性保护工作,逐步构建“点—线—面”的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格局。建立市级可移动文物资源数据中心,持续推进全省珍贵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工作。
《方案》还提出,要推进博物馆智慧建设。推行“一张网”平台搭建,逐步实现全省文博基础信息资源、数字资源、文物安全等系统化管理。加强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陈列展示、观众服务、文化创意产品开发领域的应用,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紧密衔接,鼓励有条件的博物馆开展“物联网”建设。
责任编辑:胡睿琳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