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第62个世界气象日。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早预警、早行动:气象水文气候信息,助力防灾减灾”。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全国各地暴雨、干旱等极端天气频发,陕西气象规划并实践出一条“好上加好,并向更高水平更高要求迈进”的气象现代化发展之路。
民之所需 行之所至
“寒耕暑耘”只盼春华秋实。
陕西气象因地制宜,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基层群众切实所需,服务地方发展。
以苹果为主的果业已成为陕西六大特色支柱产业之一和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冻害、干旱、高温、连阴雨等气象灾害陕西苹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越来越大。为了减轻气候变化对苹果生长的影响,2018年,“苹果气象服务中心”在陕正式挂牌运行,完善苹果全生育期气象服务技术体系,研发“苹果气象业务系统”,面向苹果、猕猴桃、茶叶等13种农作物按需供给、个性定制、智能推送农业气象服务。“十四五”期间,陕西气象服务将向保障农业生产全链条发展。
抓住有利增雨时机,针对森林火灾发生区域开展地面和多架次飞机联合协同立体人影作业,有效防控森林火灾。绿水青山无价宝,研发以气象卫星遥感技术为主的生态环境监测评估技术,持续服务30余年。
2016年陕西省气象局首次提出“满足需求、注重技术、惠及民生、富有特色”的气象现代化体系目标,2020年已建成过硬的、经得起检验的气象现代化。
预之可准 报之可信
曾经,由于技术的制约,天气预报的不准确一度成为人民群众说笑的谈资,一个个玩笑却似铁针般深深地扎在气象人的心上。
作为农业大省的陕西,气象工作的改革就从精准、时效切入,并率先建立了全国首个具有自主可控的网格预报技术的服务平台——“秦智”智能网格气象预报系统。
“14万个3公里乘以3公里的网格点覆盖了三秦大地,温度、湿度、风力每一个细节能实时查询,为指导陕西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提供了空前可靠的数据支持。”陕西省气象局局长丁传群这样说道。
精确的“靶向预警”服务将精细化格点预报业务作为实现气象现代化的突破口,大胆创新和变革传统天气预报业务模式。陕西智能网格气象预报系统实现了人机交互网格预报编辑制作,大大减少了预报员以往重复劳动、低效繁琐的工作流程,进一步提高了预报的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
省、市、县、镇、村五级气象防灾减灾组织管理体系逐步健全,气象信息服务站、气象协理员、气象信息员实现镇村全覆盖。近十年陕西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由上一个十年的年均71人降低到现在的37人左右,气象灾害经济损失占GDP的比例由上一个十年的年均2.4%下降到0.4%。
科技为先 以人为本
全面的信息,精准的预报,周详的计划,这一切的工作都基于先进的技术。
2020年底,陕西省气象局已在全省初步建成 “天、空、地”三位一体综合气象观测网,通过“双局向、双链路”的可靠网络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的手段,完成了多层级全领域的服务平台建设。
对于气象领域而言,大数据将对气象数据的采集、储存、挖掘分析等产生深刻影响。科研项目紧密围绕业务服务需求,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在精细化格点预报、短时临近预报预警、人工影响天气、环境气象条件预报预警、应对气候变化、为农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等领域取得突破。
依托中、省、市气象业务科研单位技术支撑,为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的精彩圆满举办提供了最高质量气象保障服务。位于八百里秦川腹地的古城咸阳乘势而上,将智慧气象纳入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在陕西率先启动实施智慧气象建设。在应对2021年汛期气象服务中,每一次遭遇强降水,从各级气象部门到基层信息员第一时间将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向各部门和公众发出。
本报记者 鲜康
责任编辑:胡睿琳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