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雪落秦岭,群山如画。
在秦岭南麓,腾腾热气从秦岭输水隧洞4号洞口飘然升起,云雾般环绕洞口随风飘散,在走进一些明显能感觉到潮湿的热蒸汽扑面而来,有种走进浴室的感觉。
秦岭输水隧洞是引汉济渭工程难度最大的工程,需要克服超长距离通风、岩爆、涌水、高温地热等世界性难题。在进入现场前,记者一行换上提前准备好的工作服和胶鞋,出发前特意找了一个塑料袋将相机的镜头进行了包裹,防止湿气进入镜头损坏机器影响拍摄采访。
1点30分,记者一行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登上大巴车出发前往底下2000米的TBM掘进工作面。开始并没有太多感觉,但随着深度的加深,明显感觉到温度在逐渐上升,身上有一点黏黏的感觉。相机的镜头上已经起了白色雾气,透过迷糊的车窗洞内,偶然可见微弱的灯光和长长的管道,再无其他风景。
1点58分,到达斜井与引水涵洞的交汇处,整备换乘小火车前往引水涵洞作业面。下车的那一刻,热浪瞬间包围全身,如同走进桑拿房一般又热又湿。此时的温度已经达到32摄氏度。换成运输小火车继续前行,温度也逐渐上升,记者身上已经开始流汗,额头前的汗珠滚落与室外的冰天雪地形成明显反差。
2点27分,到达引水涵洞TBM掘进面地下1980米,此时的温度已经达到了36摄氏度。
一束灯光照向隧洞远方,在涵洞的尽头。工人们光着膀子,推动着小推车,挥舞着铁锹铲忙碌着。来自四川的工人姜勇从脖子上拿下毛巾拧了一把,继续干活。他说:“干12个小时,休息24小时。”六年来有三个春节没有回过家了,隧道贯通后,今年能回家过年。
在TBM掘进机最前端,同行的摄像记者早已热得不知衣服的去向,纷纷忙碌了起来。大家似乎忘记了脚下的地热水,也顾不上擦拭身上脸上的汗珠,同工人们打成一片。
本报记者 刘强
责任编辑:胡睿琳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