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尽千难万险,冲破重重阻碍,横穿秦岭主脊的引汉济渭工程秦岭输水隧洞即将贯通,这是引汉济渭工程建设的里程碑,也是实现2022年先期向西安市供水的关键,标志着这个历经数十年风雨、凝聚着引汉济渭人精神与智慧的民生水利工程即将竣工。
陕西横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秦岭以南属长江流域,水源丰盈,占全省总量71%的水资源;秦岭以北属黄河流域,却仅占全省总量29%的水资源,缺水成为这一区域发展最大的软肋。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由于气候的变化、经济发展及人口的增长,陕西省水资源问题日益严峻。1995年那场罕见旱灾,连续200多天鲜少降雨,企业减产停产,学校被迫放假,生产生活用水困难,地下水超量开采。生活在城里的老西安人提起那场严重“水荒”,至今心有余悸。
“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约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这是编制“十一五”发展规划时对陕西省情的基本判断。
水从哪里来?人们将目光投向了水资源丰富的秦岭以南的汉江流域。
1984年陕西省水利专家王德让就省内南水北调进行了最早探索,首次提出了从嘉陵江调水的初步设想。两年后,陕西省水利电力土木建筑勘测设计院的高级工程师席思贤在《解决陕西省严重缺水地区供需矛盾的对策》一文中,亦提出了与王德让基本相同的设想。引汉济渭梦想的种子就这样被催生了,悄悄孕育。
1991年,省水利厅组织编制《陕西关中灌区综合开发规划》和《关中地区水资源供需现状发展预测和供水对策》两项专题研究,为陕西省内南水北调工程做了进一步的前期研究。
1993年,陕西省水利学会组织相关水利专家开始查勘工作,省内南水北调这一伟大构想真正进入实践层面。
1995年,省水利厅组织普查了三河口水库,为引汉济渭工程确立迈出了重要一步。2003年,经过对多种调水线路组合方案论证比较,省水利厅完成了《陕西省南水北调总体规划》,确定以引汉济渭为骨干线路,与引红济石、引乾济石组成的省内南水北调总体方案。同年,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着手进行引汉济渭项目的前期工作”。
2005年,国务院批准了水利部组织编制的《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充分肯定从外流域调水解决关中缺水的必要性,并要求加快引汉济渭调水工程前期工作。
2011年7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引汉济渭工程项目建议书,2013年7月,陕西省政府批准组建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全面承担引汉济渭工程建设任务。
2014年2月,陕西省委、省政府在三河口工程现场召开引汉济渭三河口水利枢纽开工建设动员大会,标志着引汉济渭枢纽准备工程进入全面建设的新阶段。
2015年4月,国家水利部正式批复《引汉济渭工程初步设计报告》,冲破一层又一层“关卡”,引汉济渭梦想的种子终于破土而出了。
引汉济渭工程总体由调水工程和输配水工程两部分构成。调水工程由黄金峡水利枢纽、三河口水利枢纽和98.3公里的秦岭输水隧洞组成。输配水工程分为二期工程(输配水干线工程中国家审批段)和三期工程,其中二期工程由黄池沟配水枢纽、南干线工程和北干线工程三部分组成,线路全长190.0公里,三期工程由南干线、北干线及渭北西干线组成,线路全长153.4公里。
引汉济渭工程建成后,可归还被大量挤占的农业用水,有效改变关中地区超采地下水、挤占生态水的状况,对完善陕西水资源统筹、区域协调的水利发展布局,推动陕西水网构建及联通国家水网体系建设中具有基础支撑作用。同时,通过增加渭河生态水量,可有效遏制渭河水生态恶化,减轻黄河水环境压力。
目前,秦岭输水隧洞全线贯通,今年将实现向西安市先期供水。
本报记者王何军 实习记者 李旭东
责任编辑:胡睿琳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