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2021年,西安市把学习党史教育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积极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把实事办在群众的心坎上,我市医保系统从党的百年非凡历程中汲取宝贵启示,强化公仆意识和为民情怀,深信“办好一件实事,就会温暖一片人心”,不断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具体行动。
“参保群众在哪里能受益,我们就在哪里下功夫”。我市医保系统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实际、深入基层,开展体验式调研、跟踪式走访,主动问需问计问效,真正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愿所盼,从突出问题抓起,针对群众反映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研究确定重点民生项目清单,协调推进重点工作任务,让群众得到实惠。4月份,我市医疗保障局表示今年要为群众办好6件实事,在加大惠民政策出台上下好“准功夫”,在优化经办服务上下好“细功夫”,在强化能力建设上下好“软功夫”,切实提升群众的医疗保障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11月8日获悉,这6件实事已经全部落地完成,并且超额完成了3个“附加题”。9件老百姓眼中的“大好事”实力获赞。
落地1
我为群众办实事 医保宣传入人心
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健康西安”建设项目中,我市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广大参保群众对医保政策的知晓率,维护参保群众的合法权益。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医保系统充分发挥微信、经办大厅等宣传阵地作用,积极推进医保政策宣传工作,围绕医保覆盖范围、参保时间、缴费标准、各项医保待遇及报销方法等群众关心、关注的重点问题,确保医保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同时,我市医保系统还通过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发布国家及省、市最新医保政策及解读,及时更新各级医保经办机构办公地址及咨询电话,让群众找得到门,找得到人。
李大爷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压,听说今年起我市门诊慢性病可以直接认定、直接结算了,但李大爷一直没搞清。在市医保经办大厅,李大爷听工作人员介绍“西安市医疗保障经办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经常推送政策解读,就让女儿帮他用手机关注了。从那之后,凡是出台的医保新政策,李大爷都能第一时间知道,还能通过解读了解透彻。“了解清楚了政策,就能更好地享受政策。”李大爷说,现在完全不担心生病费钱的事情了,真正感受到了医保的温暖。
落地2
群众就医不带卡 只需手机“医保码”
在提升数字化智能化服务水平项目中,我市承诺推广应用医保电子凭证,争取实现40%以上本市参保人员激活并使用医保电子凭证。
为了方便群众办理医保报销,简化报销程序,国家推行了医保电子凭证扫码报销的方式,手机激活后出门就不需要再带卡了。但是,医保电子凭证刚推行时,不少群众不知道怎么操作。为此,我市医保系统工作人员走进社区、医疗机构,手把手教群众激活电子凭证并指导使用方法。截至11月8日,我市医保电子凭证激活人数已达837万,全市激活率80.8%;全市7373家定点医药机构开通医保电子凭证支付,覆盖率75.5%,2021年医保电子凭证结算笔数共63.7万笔,占总笔数的13.6%。激活率、应用率、支付笔数均列全省第一。
以往没有医保电子凭证的时候,李富国大爷每次去医院都要检查好几遍东西,身份证、医保卡,一个都不敢忘记。有时候在外面想买个药,医保卡没有带在身上时还要专门跑回家一趟。现在李大爷可不用这么麻烦了。他说,自从激活了“医保码”,出门只要拿个手机就能实现“码”上办了,再也不担心因为没带卡来回跑了。
落地3
16项康复项目纳入西安医保支付范围
对老年人等群体来说,康复项目是一笔不小的医疗花费。在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项目中,我市承诺将个人自费的10-15个康复项目纳入医保支付。经过广泛调研,明确7月1日起,徒手平衡功能检查、手功能训练、口吃训练等16项康复项目就正式纳入了我市医保支付范围。政策的实施进一步保障了参保人员医疗康复基本需求,提高了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广大参保患者医疗康复保障水平。
何秀琴53岁,去年突发脑梗,抢救过来后手脚就不灵便了。走路不利索,吃饭也握不好勺,何秀琴很想做康复训练,但又担心太费钱。今年7月,16项康复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后,何秀琴心中的阴霾终于消除了。她说,自己所需的康复训练都在医保支付范围内,自费部分没多少,心里就没有经济压力了。
落地4
面瘫病等3个中医病种
纳入中医门诊医保支付范围
为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我市承诺将2-3个中医诊疗项目纳入门诊报销。面瘫、中风、腰痛病患者从10月起看中医门诊即可报销。政策的实施进一步降低参保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
今年50岁的梁先生家住东郊,被腰椎间盘突出困扰十余年的他是市中医院针推康复科的常客。新政策出台后梁先生很激动。他说,住院耗时耗人,为了方便,自己平时都是在门诊进行治疗,花了不少钱。现在的新政策,门诊也给报销,针灸一次费用200元左右,报销后只需几十元钱,还能省了住院的繁琐,真是给老百姓办了件好事。
落地5
落实国家药品集采工作
让患者花小钱购好药
一粒药牵动民生,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是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增进人民群众福祉的重大民生工程。
2021年1月1日第一批第三周期(每周期12个月)25个品种国家药品集采工作在我市启动,该批次为续标,没有进行价格调整,前两周期价格平均降幅59%,节约群众医药费用3.95亿元。
2021年7月10日第二批第二周期32个品种国家药品集采工作在我市启动,价格平均降幅53%,最高降幅达到93%,第一周期节约群众医药费用1.52亿元。
2020年11月25日第三批第一周期55个品种国家药品集采工作在我市启动,价格平均降幅53%,最高降幅达到95%,预计节约群众医药费用2.17亿元。
今年5月1日起,我市又落地执行了第四批第一周期国家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结果,涉及高血压、糖尿病、消化道疾病等45种药品,平均降幅52%,最大降幅96%,预计节约群众医药费用1.73亿元。
10月20日,第五批国家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中选结果也在我市落地执行,患者可以在各医疗机构按中选价格购买到平均降幅达55%的61种药品,最高降幅超过97%,实现让广大患者“花小钱购好药治好病”的美好愿望。
另外,国家组织冠脉支架集采工作在我市落地,预计全年可节约费用4.77亿元;省级人工晶体集采工作也在我市落地,预计全年可节约费用0.82亿元。7省联盟冠脉球囊集采落地,最高降幅94%。全省公立医疗机构留置针、泡沫敷料集采落地,最高降幅分别为97.3%、98.2%。
家住未央区的程先生说自己父亲的膝关节一直不好,前年做了膝关节置换术。父亲高龄还有基础病史,为了预防静脉血栓形成,术后医生建议长期服用利伐沙班。这是一种价格较贵的抗凝血药物,对经济困难的程先生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但是自第五批国家药品集采工作在西安落地后,程先生就松了一口气。他说,拿利伐沙班来说,以前父亲一个疗程就要花费966元,集采落地后一个疗程只需要18.52元,一年可节省近万元。
落地6
实行医疗救助市级统筹
“一站式”结算让群众报销更方便
我市承诺全面推进医疗救助市级统筹,简化“一站式”医疗救助费用结算流程,方便定点医疗机构垫付资金的结算。为此,为提升保障和改善民生质量,切实做好因病致贫救助对象、低收入家庭救助对象、罕见病救助对象等7类人员医疗救助工作,4月19日,我市医疗保障局联合多部门印发了《关于做好城乡医疗救助工作的通知》,实行医疗救助市级统筹,实现救助范围、资助参保、救助方式、救助标准、基金管理、结算方式“六统一”。实现市级统筹后,将更有利于提升救助基金使用效率,更好发挥城乡医疗救助托底保障作用,促进医疗救助统筹层次与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层次相协调,最大限度惠及贫困群众。
王大爷是周至县一个村的低保户人员,前些日子因病住院了,出院时直接就办理了医疗救助报销手续。这让王大爷很惊喜,他说,以前办理医疗救助得自己先垫付,出院后要把发票、病历等资料拿到镇上去办,过一段时间才能领到报销款,现在出院时就能一次性办结了,太省事了。
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除了承诺的6件事,我市还落实了多项医保惠民政策,针对群众的愁事、难事,为群众幸福再“加码”,超额完成了3个“附加题”。
落地7
“两病”门诊用药保障政策再升级
病情严重及有其他并发症的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均可享受医保政策,减轻就医负担,但马先生可就发愁了。马先生有2年的糖尿病病史,平时生活和饮食注意,病情控制比较好,但控制血糖的药还是一直吃着。“虽然没有住院,可一年下来门诊买药的钱也不少呢。”马先生说。
像马先生这类的患者还有很多,为了减轻这类患者的经济压力,今年9月1日起,我市升级了“两病”门诊用药保障政策,将病情相对较轻,没有其他并发症的患者,但需要门诊长期用药的城乡居民参保患者纳入保障范围。“两病”门诊用药保障政策是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险年度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普通门诊药品费用医保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分别为每人400元、600元,同时确诊为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普通门诊药品费用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为每人600元。统一支付比例为60%,不设起付线。政策的调整优化增强了门诊保障能力,减轻患者门诊用药费用负担,提高医疗保障水平,扩大政策的受益面,真正让老百姓享受到更多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带来的红利。
落地8
特药调整增加至126种
“C型尼曼匹克病”是先天性糖脂代谢性疾病,需要长期服用“麦格司他”。平均每年费用约20万元,这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是个不小的负担。患者家属王女士说,自从家里有了患者,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一家人一年挣的钱全都花在了医药费上。
为减轻参保患者患重特大疾病的医疗费用负担,更好保障参保患者用药,我市4月7日下发了《关于调整我市基本医疗保险特殊药品范围的通知》。此次通知就是瞄准重特大疾病的患者,将维得利珠单抗、麦格司他等 37 种医保目录内药品纳入我市基本医疗保险特药管理范围。经调整,从4月14日起我市特药调整已经增加至126种,切实减轻了参保患者用药费用负担。
落地9
建成全国首个标准化规范化
医保经办服务中心
不了解功能分区容易“迷路”,不知道业务流程“来回跑”,不懂得专业术语“干着急”……这是很多群众在办理业务时会遇到的问题。
为了让参保群众在办理医保业务的时候少跑腿、不跑腿,为群众提供贴心的医保经办服务,今年我市建成了全国首个标准化规范化医保经办服务中心。中心配备10台自助服务终端,增设轮椅、母婴室等便民设施,建立“总服务台人员分流、专人咨询引导、值班人员化解矛盾、窗口高效业务办理”四重服务保障,开放24小时自助服务区,提供温馨、舒适、暖心、高效服务。中心持续推广医保业务“不见面”办理,95项业务实现“网上办”,58项业务纳入西安市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让老百姓少跑腿,为群众快办事。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办好健康民生实事,利民惠民暖人心。日后,西安医保系统还将继续推进医疗保障高质量发展,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让群众就医购药更暖心。
马相
责任编辑:胡睿琳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