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留言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陕西新闻 丝博会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造就栩栩如生
2021-05-11 17:05:16来源:陕工网
分享到:
  字体:【

  陕工网讯(实习记者 郝佳伟)变脸、喷火、脱衣服、卸帽子,技艺娴熟的演员用提线木偶在台上表演各种绝技。5月11日,在第五届丝博会上,华阴老腔、合阳提线木偶、富平阿宫腔登上舞台,在来自五湖四海的观众面前献出精彩的表演。

  提拨勾挑间便是栩栩如生

  丝博会上,合阳县线腔木偶剧团表演了一场名为欢天喜地的提线木偶戏,围观的群众络绎不绝,纷纷称赞叫好。

  合阳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始于汉而兴于唐,清乾隆后,逐渐达到鼎盛。据合阳县线腔木偶剧团肖团长介绍,合阳提线木偶戏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现在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剧目代表有《金碗钗》,在本次丝博会上,为了更方便地将提线木偶传承下去,也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剧团将变脸、喷火、脱衣服、卸帽子等杂技表演融入到提线木偶的表演之中,在形式上创新收获了奇效。“目前,我们在每个周五周六推出两场免费的表演,让更多的观众能够了解合阳提线木偶。另外木偶的制作也是我们的绝活,目前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肖团长介绍说。

  将吼唱推向世界

  华阴老腔是陕西省华阴县泉店村张家户族的家族戏,其声腔具有刚直高亢、磅礴豪迈的气魄。说起“老腔”的历史,大概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当时船工们为了统一节奏,一边用木块敲击船帮,一边喊着着号子。水流湍急,号子雄壮激烈,众人帮腔,场面蔚为壮观。华阴老腔艺人张喜民说:“老腔其实是一种以皮影的形式进行演出的剧种,在过去只需要五个人便撑起一台戏。”

  现在学老腔的大多是上了年纪的人,最小的也有71岁。提到传承,张喜民有了一丝的隐忧。“现在为了传承下去,我们也在不断创新,2006年,林兆华将华阴老腔搬上了话剧《白鹿原》的舞台,谭维维和老腔艺人在春晚的舞台表演的《华阴老腔一声吼》。”近三年,华阴老腔已经在国内外表演了一百多场,走进德国、澳大利亚、法国、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在国外,我们表演了关中谷歌,这是我们创新的作品,我们想把华阴老腔推向世界。”

  融入时代,弘扬红色经典

  阿宫腔是由秦时宫廷乐舞衍变而来,因阿房宫而得其名,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2006年5月20日,阿宫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富平县阿宫腔剧团演员王瑜介绍,剧团代表作是《大唐女巡按》。目前剧团里面年轻人比较多,为了传承创新,剧团结合红色经典,排出了一些红色现代戏。陕西富平打造的阿宫腔红色现代戏《红梢林》作为参赛剧目亮相第九届陕西省艺术节,于2020年11月5日、6日在千阳大剧院上演,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责任编辑:宁黛艳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