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省人大的帮扶干部,我现在住的很开心,宽敞又明亮!”8月11日,在镇安县青铜关镇丰收村第二搬迁点的100平方米新单元房内,现年21岁的伍正彬激动地说。而他的爸爸伍淑江则笑容满面地大谈他的“有了健康,才能奔小康”的养牛致富之道……
但没人能想到,时光倒退三年,伍家山上的土房子,外面下大雨,家里下小雨,出门得拄两条棍。儿子因为精神分裂时常被绑着关在小黑屋里。妻子生病,女儿还小,无任何经济来源,伍淑江则精神压力大到无心生产。是省人大农工委的结对帮扶干部来回奔波,给孩子捐款联系医院看病、协助报销医疗费,帮其修建牛棚和给产业发展基金,让他们家重拾生活信念并走上了致富路。
自2012年省人大常委会机关帮扶工作队入驻丰收村,实施各种精准帮扶措施后,秦岭深处这个原本“九山半水半分田”,村民一度只能勉强糊口的村子变了样,成为了真正的“丰收”村,就连一度行为极端的小正彬也变得挺“大人”,不但会主动地帮助爸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还时常给爸爸宽心,鼓励爸爸产业致富。
丰收村真正“丰收”了
建成的集中聚居点在山水之间遥相呼应,一栋栋黄墙红瓦的村民新居特色鲜明,特色养殖、魔芋板栗烤烟种植、大型儿童主题旅游项目、农家乐和特色民宿,已经成为“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村……丰收村的天翻地覆变化让人不可思议。
丰收村名为丰收,脱贫前却从不“丰收”。村里608户中277户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省人大驻村工作队谨记中、省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体部署,大力协助丰收村推动“北山烤烟南山桑,河道旅游带三产”规划,短短几年就实现脱贫,人均年收入提升至11243元。
8月11日,记者走进朱立政的家。其妻子汪长红刚用手机和在甘肃打工的朱立政、北京教书的姑娘、西安上学的儿子微信视频完,说省人大的领导又来看望自己了,让他们放心勿念。
作为家里唯一的留守人员,汪长红除了养猪、羊、鸡外,一有时间就去村里各个产业基地打工,抹烟芽、摘烟叶又或者挖魔芋、收板栗。她说,自己要步步紧,让生活越来越好,过上“人上人”的生活。
昔日,两个孩子上学,妻子腰椎间盘突出啥也不能干,家“很穷很穷,孩子的书都念不下去了!”省人大信息处党支部对接帮扶后,先后帮她解决了姑娘、儿子的学费问题,又通过严格落实新农合、大病保险政策等解决了他妻子的健康问题。这让朱立政再无后顾之忧,果断外出劳务。紧跟着女儿大学毕业后在北京教书,省人大又协调他们搬迁到了移民点的新单元楼,这个家开始翻天覆地发生变化。
“老公打工、女儿教书,我既打零工又发展养殖产业,我们家现在一年收入轻松能超过10万元!”汪长红坐在宽敞的沙发上说,“到现在进家门还跟做梦一样,心里暖丝丝的。”
跟朱立政家一样,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还有很多很多。
种23亩烤烟,身有残疾的的姚西位由年收入10万、13万到今年有望达到15万;种板栗、核桃30多亩,去年家庭收入57534元,今年有望达到10万元;方乾进在“童话磨石沟三维屋”从事旅游服务经营,带动劳动力就业200余人,年收入90余万;张浩祥在县上开办餐饮企业和劳动服务公司,5年来带动150人就业,年收入100万……省人大驻村工作队通过协调修通产业环线路,因户施策等扶贫措施,让丰收村真正实现了“丰收”,并不断向着美丽乡村迈进。
不让任何贫迹存在
“我现在还有8000多只公鸡,200多只母鸡,如无意外,年底全部出售我能净赚20万。”丰收村二组村民杨清政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之前,5口之家的生活,全靠杨清政一人在尼泊尔打工支撑,是当之无愧的顶梁柱。一场疾病彻底改变了这个家。38岁的杨清政不幸患上内风湿型关节炎,60多万的双手双腿关节手术不仅让他背负上了40多万的债务,也让他落下了残疾。
“虽然不是贫困户,但绝不能让任何返贫的迹象存在!”省人大常委会信访办副主任、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陆德平了解到情况后,当即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主动上门走访,详细了解其当前存在的困难及个人的发展意愿。
得知其在尼泊尔打工时就对当地的养鸡感兴趣,省人大驻村工作队三家省级帮扶单位多方筹措为其修建林下养鸡场,并先后协调到了7万元贷款和相关技术员。2019年6月开始饲养1000多只鸡,年底就有3.8万元的纯利润进账,这让杨清政的养鸡激情更加高涨。
2020年,杨清政要扩大饲养规模,还要以他的身残志不残精神带动更多老百姓一起养鸡致富。省人大机关的驻村工作队再次帮助其贷款10万元,给予鼎力支持。
如今,杨清政带动村里5户20多人养鸡3000多只,而自己养鸡也达到了10000只。
刚刚销售了2000多只公鸡的杨清政并未满足,“看着能赚钱,我还想再多饲养些!”
未雨绸缪方得始终
我们今天给大家讲推拉式餐饮服务摆台,铺台布、看碟定位、从主位开始、轻拿轻放……8月11日15时许,省人大机关服务中心和镇安县丰收村党支部联合开展的“扶智扶技”培训工作,在丰收村第二搬迁点广场展开。
摆台、烹饪技巧、客房标准化整理等诸多培训依次展开,省人大机关服务中心组织的餐厅工作人员教的异常仔细,数十位村民及农家乐业主更是动手操作,学的不亦乐乎。
这几年,童话磨石沟项目带动了丰收村的经济发展,如今已建好运营有57户农家乐和民宿。但发展乡村旅游首先要留得住人,当地农家乐的服务质量与市场需求还有一定差距。
省人大机关服务中心主任王小龙表示,服务水平是经营的基础,科学管理是创收的保证,只有不断提高农家乐服务和管理水平,提升顾客消费体验,打造“口碑效应”,才能提升当地农家乐的核心竞争力,才能留得住人、留得住游客,这是此次“扶智扶技”培训的初衷。
“随着游客越来越多,高质量服务更显珍贵,此次活动不仅有助于我们提升技能,更大大提升了我们对现代乡村旅游的新认知!”丰收村村民、农家乐经营者朱西明说,自己的白果树农家乐一年收入能有10多万元,比以前在外打工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多少钱好多了,现在是坐着等游客把钱送到家里来。
再修产业路9公里,充实产业环线路;再发展烤烟一千亩,形成双千烤烟基地……2020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之年,省人大常委会机关驻村工作队牢记使命,持续推动已脱贫户“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提升,持续推动产业发展、集体经济壮大和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不断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陕西工人报 (记者 王何军)
责任编辑:汪秋颖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