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19时55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托举北斗三号GEO-2卫星直冲云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这是春节过后,疫情期间,航天科技集团六院试验队员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时隔18天连续执行的第二次发射任务。
总部位于陕西西安的航天科技集团六院为此次发射用长三乙运载火箭提供了一二三级,助推级和姿控发动机等全部动力,同时为北斗卫星提供了远地点发动机。
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这样连续的成功,对于六院这支液体动力“国家队”来说,显得尤为珍贵;而对于奋战在西昌的六院试验队员来说,更加来之不易。
横跨京沪川 特殊时期显担当
最早出发,却最晚到达的801所副主任设计师孙联群怎么也没想到,这条走过许多次的执行任务之路,却因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她真实上演了一场 “漫长的旅程”。
2月5日,801所运载部副部长杨明磊接到通知,要求2月10日到北京开展二次装配工作,那时正是战“疫”吃劲儿的阶段,按照集团公司和六院疫情防控要求,部门只有孙联群假期期间没有外出,符合复工要求,可原定几天后孙联群还要赴西昌执行发射任务。
任务不等人,面对这种情况,孙联群只简单地说了一句“北京、西昌,我都能去!”,就踏上了前往北京的征程。
惟其艰难,更显勇毅。2月8日早上5点,带着口罩、包裹的严严实实的孙联群,拖着厚重的行李,登上了801所任务车,踏上了赴京之路。
特殊时期,高速上各个省区间的交界处都要进行繁琐的身份查验,测体温、消毒措施,这让原本十几个小时的车程,延长到了将近20个小时,抵达北京时,已是第二天凌晨1点。
为了尽量减少与协作单位的人员接触,相互保护,孙联群和同事们稍作整理,打了个盹,就投入到了装配任务中。原本需要一天半的工作,他们硬是连续工作、加班加点,一天内就完成了任务。
北京工作结束第二天,孙联群再次踏上征程,登上了飞往大凉山深处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飞机。
讲起这段难忘的经历时,孙联群连忙推介和自己一起赴京的同事们:“我觉得其实更辛苦的,是此次801所前往保障北京测试、装配工作的人员,他们工作完成后早上6点从北京出发,第二天下午3点多才到上海,比来的时候还多用了13个小时,晚上只能睡在车里,也没去超市买点路上吃的东西,比起他们来,我觉得我这一趟,不算辛苦。”
以老带新 越是艰险越向前
同样紧急授命的还有北京11所试验队员们。由于原本负责此次发射任务的技术负责人刚从文昌返回,处于隔离期,符合发射队规定条件的副主任设计师杨莹临时接棒,在安顿好家里的孩子、老人之后,她直奔靶场。
为防控疫情和保障试验队员安全,出发前,北京11所再三确认每个试验队员的身体及家属健康情况,并为每个队员配备了30个口罩和红外体温测试仪。
2月12日,凌晨2点,由专车接送五位队员到机场,再乘飞机赴西昌,为试验队员防护工作打好第一道防线。
“注意防疫安全,好好休息,保证自己健康。” 领导的再三叮嘱,让队员们从内心感受到:有人牵挂真好,一定要圆满完成任务,同时保护好自己。
使命在肩,不容有失;挑战艰巨,更要全力以赴。对于杨莹来说,这次的挑战不只是火线接棒的靶场任务,还有这支由新岗队员、多年没参加该型号发射的队员和学习岗队员组成的一支年轻的参试队伍。
由于疫情隔离,原定人员无法按时到岗,作为这个队伍的“老同志”,杨莹扛起了带队伍的责任。每次工作前,杨莹都会组织大家微信线上开会,要求队员按规程进行操作,充分协调技术状态变化,认真处理测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进出靶场已有几十次的杨莹和基地的同志都是“老熟识”了,现场工作时,虽然带着口罩,但是交流起来,不用多说话,一个眼神就可以达成默契。
2月15日下午,产品单元测试期间,为满足防疫要求,避免人员聚集,试验队员顶着寒风和小雨,在室外等待了近1个小时,但没有任何抱怨情绪。
“齐心协力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虽然北京11所在靶场的新人比较多,但大家都觉得:有幸参加这么重要的发射任务,既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我们有信心圆满完成此次任务。” 杨莹无比坚定地说。
希望疫情尽快散去 春暖花开靶场再见
“试验队一直有班前会和班后会的制度。为了防控疫情,我们都是在室外站着召开‘圆圈’会议,大家佩戴口罩间隔一米以上”六院试验队队长、11所主任设计师程晓辉说。
除了开会形式上的转变,以往食堂就餐也改为各自打饭回屋吃,少了往日的热烈交流,即便有需要讨论的内容,也都是保持一定距离。这些防疫期间特殊的工作生活方式,对于刚来的同志可能还有些不太习惯,但对于已经在靶场驻扎了近40多天的程晓辉来说,已经完全适应了这种新模式。
蹄疾步稳,勇毅笃行。为了降低疫情对型号工作的影响,减少人员流动,原本两个型号的工作任务,现在都落在了程晓辉他们几个试验队员的肩头。
2月20日,刚刚执行完长二丁发射任务的六院试验队员顾不上庆贺,便又一头扎进了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任务的工作中,开始迎接又一次的全新挑战。
电爆管检查、电性能测试、火药装药检查、发动机舱内安装,一项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作为队长,程晓辉对大家叮嘱最多的话是“此次任务一定要严格遵守发射场的各项规定,工作上要严上加严,细上加细,不容有失。”
谈及后续任务,程晓辉表示,“要说疫情带来的影响,特别是工作量的增加,我们从不惧怕;但航天是一项系统工程,出差、协作,本来就是工作的重要内容。疫情来袭,确实使得人员的动态管理,显得有一些捉襟见肘。现在,我最大的希望,就是疫情尽快散去,工作恢复正常。”
此次任务结束后,六院试验队还有两名同志将继续坚守在大山深处,完成下一次的发射任务。
11所设计师董灏满怀信心,“你看靶场的海棠花,已经绽放枝头。春天终究还是来了!我在想,被疫情‘偷’走的时间,我们会坐火箭追上,一定确保圆满完成全年的任务!”
长三乙火箭喷出的熊熊火焰和任务成功的喜讯,无疑,是对六院试验队员坚守靶场辛苦付出的最好慰藉。
有人抛家别舍,大山深处连续奋战数十天,但毫无怨言;有人勇毅前行,“以一当十”,为的是圆满完成接踵而至的飞行发射任务。
这喜讯,对于六院陕京沪汉干部职工来说,更是一次振奋、一次激励。但这些,只是航天液体动力人坚守航天强国梦想的一个缩影。
有人默默奉献,有人临危受命;口罩挡住了他们疲惫的脸庞,但挡不住他们一丝不苟的坚毅眼神。
他们用坚决打赢“两个战役”的实际行动,阐释了航天六院人敢于担当、拼搏奉献的铮铮誓言。
西昌夜空划过的轨迹如此美丽,是因为他们在逆风飞扬!(成楠)
责任编辑:胡睿林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