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通道:
省人大代表、西安光机所高级工程师,西安中科创星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联席CEO米磊:
大力支持和培育硬科技发展
记 者:作为“硬科技”概念的提出者,过去一年“硬科技”有哪些突破性的进展,您和您的团队又做了哪些工作?作为省人大代表,你认为陕西省在科技创新方面应该如何发力?
米 磊:在陕西省、西安市大力支持下,西光所产业化团队、中科创星持续深化硬科技研究和推广,“硬科技”这一西部原创概念真正上升为国家话语体系,我们替陕西为国家贡献了一个强IP。2019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上海时强调“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要坚守定位,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支持和鼓励‘硬科技’企业上市”。“硬科技”得到国家领导人的认可,标志着陕西硬科技溯源地品牌再上新台阶,也将吸引更多国内外创新要素和资源集聚陕西,提升陕西在全国的影响力。
同时,我们围绕省委省政府整体部署,以释放全省科技优势资源为方向,长期坚持“助力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使命,持续打造“研究机构+天使投资+孵化服务+科普科教”的硬科技创业生态体系,初步形成围绕研究所、创新研究院打造的创新生态;提供资本、财务、法务、科普、科教的创业生态;围绕光电子信息、光子制造、生命科学、商业航天四大产业集群的产业生态。截止2019年11月底,团队共孵化培育硬科技企业超320家,纳税超2亿元,新增就业超10000人,成为陕西经济追赶超越,提质增效的一支重要力量。
我省应紧紧把握住中央强调和重视发展硬科技的重要机遇,依托我省硬科技溯源地优势,在省级层面强化顶层设计,将硬科技作为我省实现追赶超越、实施“五新战略”、发展“三个经济”重要抓手,大力支持和培育硬科技发展,为国家打造硬科技示范区和可借鉴的成熟经验。同时借助硬科技纽带作用,强化与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重大战略布局区域协作,增强陕西联通全国的门户效益,争取全国资源集聚陕西、服务陕西,助力陕西在新时期顺利实现追赶超越历史性目标。
省人大代表、航天科技六院正院级调研员黄亮:
“三个经济”是落实中央要求的重大举措
记者:2019年,我国经济普遍面临下行压力,我省提出大力推进“三个经济”发展,取得了不俗成绩,作为人大代表您怎么看待“三个经济”的发展?发展“三个经济”,您认为还应当在哪些方面下更大的功夫?
黄 亮:在当前中国经济承受严峻的外部竞争挑战,内部面临普遍下行压力局面下,中央提出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由低端向高端发展,实现中国经济的进一步转型升级,这是一场更加艰巨的改革攻坚战,陕西经济发展也概莫能外。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省委、省政府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总揽陕西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全局,大力推进改革,统筹用好陕西,特别是西安地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自贸区建设、等一系列战略机遇,发挥全省各类资源禀赋的最优作用,提出“三个经济”的发展思路,这是跟上时代发展步伐,落实中央要求的重大举措,也符合我省发展的实际。一年来,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全省、西安市,在“完善枢纽功能、提升门户地位、增强流动动能、助力产业升级和优化升级”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
以西安为例,一年来,枢纽功能进一步提升,开放平台进一步完善,要素流动进一步加快,推动“三个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举措正在逐步显现成效。我们希望新的一年,这些发展态势和良好局面得以保持并进一步扩大成果。
谈到“三个经济”,黄亮说,一是吸引。随着枢纽和门户的建设和提升,外部资金、人才、技术、信息乃至各类产业发展资源,管理模式都会向区域内聚集,我们一定要抓住机会,用好资源,这将极大促进区内经济的发展和地位抬升;二是辐射。这是中心城市建设的必然效应,也是陕西发挥西北龙头作用,带动全域发展的重大使命,必须有这个责任担当;三是平台。建好平台,依托平台,西安乃至陕西在大西北,发挥经济体制改革主引擎作用,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区外资源要素向我省、向西安聚集,并重组这些资源要素,将极大地促进和带动相关地区、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发展。
省人大代表、铜川市市长李智远:
努力在城市群建设中体现铜川作为
记 者:铜川作为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的重要节点城市,是怎么样布局谋划、推进落实的?
李智远:谢谢您的提问,关中平原城市群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独特战略地位。省委、省政府结合新时代新要求,提出的“推进关中协同创新融合,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加快建设关中平原城市群”,是民之所盼,政之所向。
铜川作为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城市,将认真贯彻中省决策部署,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做到“四个坚持”,努力在城市群建设中体现铜川作为。
一是坚持优势互补,做实“陕西制造、铜川配套”。发挥铜川作为资源型城市的基础功能,实施“稳煤、扩电、强材料”战略,丰富关中煤炭供给、扩大关中用电直供、强化关中建材支撑,彰显底色本色,服务发展全局。
二是坚持协同创新,构建现代产业新高地。按照大西安“北跨”“拥河”发展的战略定位,加快建设铜川航天科技、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陶瓷产业集群,全力打造西咸铜万亿工业大走廊,携手共建关中现代经济体系。
三是坚持互联互通,推动一体化发展。发挥铜川带动渭北、辐射陕北、联动关中的独特区位优势,加快构建渭北区域交通中心、物流中心、教育中心、健康中心、文化中心,全力把铜川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健康养生的国家中心城市副中心,增量关中协同发展新名片。
四是坚持资源共享,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打响中医养生“药王”品牌,构建“溪山行旅”盛景,增量“渭北绿洲”厚度,弘扬“红色照金”基因,拓展“耀瓷文化”影响,为打造独具历史文化特色的关中平原城市群贡献铜川力量。
省人大代表、龙钢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刘安民:
打造国内一流、行业领先的现代化生态钢城
记 者:作为陕西钢铁行业的排头兵,龙钢公司是如何用高质量发展,推动区域经济?作为省人大代表、国企总经理,除了经济带动,国企还应该有哪些责任担当?
刘安民:高质量发展是党的十九大对当前经济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经济发展最强音。作为陕西钢铁行业的排头兵,龙钢公司始终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高质量发展理念,着力推动“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大幅提升生产经营能力、现代化治理能力和核心竞争力。2019年,钢材产量876万吨,同比增长19%;实现营业收入320亿元,同比增长7%;利税总额完成33亿元,综合实力在全国钢铁行业排名中连年实现提升;拉动、带动区域内百余家关联企业共同高质量发展,吸引多家国内外知名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地韩城,以龙钢为核心、“结构优、技术新、效率高、活力强”的新装备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为陕西经济稳增长、追赶超越、现代化工业体系建设做出了应有贡献。
国企高质量发展,不仅体现在企业实力、发展规模及经济带动上,更要体现在践行社会责任。推进产城融合,实施工业余热城镇供暖、市政污水回收利用、固废协同处置,大力发展区域循环经济,力促“产因城而强,城因产而兴”;积极投身脱贫攻坚,因地制宜、靶向施策,产业扶贫增强“造血”功能,帮助包联村庄提前脱贫摘帽,并持续巩固脱贫成果,促进贫困人口增收致富;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思想,下大力气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和观感提升工程,开展“保卫黄河·守望星空”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工作,以实际行动打赢蓝天、碧水、净土、青山保卫战;主动实施升级转型,结构调整项目,不断提升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全力打造国内一流、行业领先的现代化生态钢城,为谱写新时代陕西追赶超越新篇章注入钢铁元素、贡献龙钢力量!
省人大代表、 榆林市市长李春临:
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未来之城
记者:榆林作为重要高端能化基地,近年来发展迅速,下一步榆林在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如何着力构建多元支撑、多点带动的现代产业体系?在新发展理念中,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榆林在创新领域有哪些重大布局和重点工作?
李春临:榆林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加快推动能化产业高端化,市委四届五次全会上确立了 “12363”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发展战略。1即一条主线:以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为主线;2即两条底线:坚守环保、安全两条底线;3即三个着力:着力补齐基础化工短板、提升规模优势,着力引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技术和产品,着力发展化工终端产品加工业;6即六条产业链:构建纵向关联、横向耦合、上下游协作配套的煤炭分质利用、煤制甲醇-烯烃及下游、煤制芳烃-乙二醇-聚酯、煤制油、煤基高端化工、氯碱化工六条产业链;3即三大目标:实现从原料向材料转化、从大宗化学品向终端应用品拓展、从产业链中低端向高端迈进三大目标。
要想实现永续发展,就必须立足榆林各种要素优势,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动能,打造新支柱,增添新动力,走出一条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转型升级之路。我们将从8个重点产业领域寻求突破:一是新材料产业。二是旅游产业。三是农副产品加工业。四是节能环保产业。五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六是智能无人产业。七是医药康养产业。八是氢能产业。这些产业将成为榆林新的经济增长极和推动力。
近年来,榆林市委、市政府确定了把创新引领摆在全局核心位置的战略决策,形成了“政策激励、技术引进、平台承载、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的工作思路,目前重大的载体有两个:一是创建国家级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2019年12月9日,陕西省与中科院正式签订了创建榆林国家级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战略合作协议,为陕西、为榆林产业升级、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和经济转型注入强大“国家动能”。二是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未来之城——榆林科创新城。当前,我们正在依托省市共建的体制优势,拿出40平方公里整装土地,全力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未来之城——榆林科创新城。围绕“云创能源谷、生态智慧城”发展定位,以生态塑造城市格局,以规划引领新城建设,以创新带动产业发展,以人口布局公共设施,以文化涵养城市品位,按照“三年成型、五年成城、十年成名”的目标,打造产、城、人、文、景高度融合的国家级城市新区。
本报记者 王何军 鲜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