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鲜康 摄
陕工网讯(记者 王何军)“加快我省国际化学校建设,全面提供国际化、高品质的基础教育服务,是我省吸引、聚集高端人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的中国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对提高我省高端国际人才市场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月29日上午,省政协委员、西安高新国际学校国际部校长刘莉说。
作为长期从事基础教育国际化工作的教育工作者,国际化学校供给主体数量不足、供给产品和服务质量不高、供给成本过高等问题一直萦绕在刘莉心头。
她说,截至2018年9月30日,江苏省共开设国际化学校119所,上海市106所,北京市103所,浙江省74所,而我省仅开设17所,与开放度高的地方有差距,也与市场需求差距较大。我省的17所国际化学校任何一所学校都不能独立完成所有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必须整合社会上的其他办学资源才能得以全面更好地完成。同时,我省普通中小学虽开设有国际教育交流活动,但未开设跨文化理解的通识课程,产品和服务不够多元化。
我省外籍常住人口不足,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生源不足,而跨国公司的海归人才子女不符合招生政策,想入读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却无法实现,导致常年招生难。国际化学校师资缺乏,海外教师的招聘、保留难,本地国际化教师培养的渠道平台缺乏。 二线城市国际化学校的学费收费标准无法向一线城市看齐,但外籍教师的招聘成本却比一线城市高,办学成本过高。我省仅有的3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在过去的二十年里的发展举步维艰,生源不足导致运营亏损,多家外资教育机构曾撤资停止办学、或被迫搬迁……刘莉以供给成本过高为例进行了说明。
今年陕西“两会”上,刘莉以《关于基础教育国际化学校 “供给侧”改革的建议”建议》为题,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她从“整体科学布局,推动我省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 建立双向机制、加快国际化教师的交流和培养”“提升管理品质、推广国际化学校先进的办学经验”“对外开放互动,设计实施跨文化理解教育的课程”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
“全球化一体化现代的速度,包括网络经济时代门户经济的发展,我们都无法拒绝在关注本地事务的同时也要关注全球事务,这就要求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深入钻研学习,不断改革,引领我们的学生具有全球思维,在关注本地的时候也能够关注世界,用全球视野来解决本地问题!”刘莉如是说。
『委员建议』
(一)整体科学布局,推动我省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
建议制订我省《支持国际化学校发展五年规划》,明确未来五年国际化学校工作的主要规划、实施途径、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向经济发达省份学习,建立促进国际化学校发展的相关政策,例如:建立高端人才子女国际化学校入学的政策,解决海归人才子女对接国内教育的问题,等等。切实保障现有的国际化学校实现良性运转,加快建设一批国际化学校成为全国的行业示范学校、特色学校,引领陕西基础教育国际化发展。
(二)建立双向机制、加快国际化教师的交流和培养。
建议职能部门根据实际,建立国际化教师的培养目标、机制。一方面牵线搭桥,支持引进世界各国中、小学优秀教师交流学习、本地任职工作。另一方面,制定国际化中国教师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培养、储备我省国际化基础教育人才,可以在基础教育强国中建立我省教师海外培训基地,例如芬兰、新加坡等国家有代表性的中小学、幼儿园,派遣优秀教师赴实地研学。
(三)提升管理品质、推广国际化学校先进的办学经验。
建议省、市职能部门加强对国际学校办学专业化发展的指导和监管,特别是在国际人才引进和国际课程实施两方面要加强管理,提升品质。三年内,建立1-3个我省国际教育培训基地、国际化学校行业协会,大力支持引进海外名校资源。利用好我省现有的国际化学校资源,通过名校+、教育论坛、国际教育公开课等活动,促进省内基础教育学校的现代化发展,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办学模式互补。
(四)对外开放互动,设计实施跨文化理解教育的课程。
鼓励更多中小学与国(境)外学校建立合作结对关系,建立常态化国际交流渠道,加强“一带一路”中外学生双向交流,提供既满足未来留学需求又符合国家教育方针的国际教育产品和服务。此外,学习借鉴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中小学跨文化理解课程的研发经验,推进我省普通中小学的跨文化理解课程设计与实验,促进全省中小学在全球背景下开展课程教学。
责任编辑:胡睿林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