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薛生贵)昨日,“神舟十一号”飞船成功发射,即将与天宫二号实现交会对接,我国首个空间实验室将迎来它的主人景海鹏和陈东。在漫长的太空驻留期间,地处西安航天基地的航天科技集团六院11所(京)研制的航天器小泵阀,帮助航天员搭建起了一个温馨舒适的家。
在此次载人航天任务中,一项重点就是航天员在轨驻留30天。这个时间是国际上公认的中期驻留的基本门槛。在此之前,我国航天员在轨道工作的最长时间纪录是神舟十号执行任务时创造的,共计15天。
火箭发动机专家、航天六院质量技术部副部长谭松林说,此次“神十一”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实现交会对接后,两名飞行员将在太空驻留长达一个月的时间,航天六院研制的飞船上的48台姿控发动机和空间实验室中的26台姿控发动机,担负着全程保驾护航的职责。
航天器在太空飞行期间,热控分系统和环控生保系统负责为航天员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家园”。热控分系统的作用是使飞船内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环控生保系统是为航天员创造合适的舱内生存环境条件,保障航天员在空间飞行的特殊环境下安全生活和正常工作。
航天六院科研人员参与研制的热控分系统和环控生保系统,分别位于载人飞船的推进舱和轨道舱的舱壁内。环控、热控分系统主要采用流体换热技术进行温度控制,通过流体流动将船上产生的热量传递给外部辐射器,再通过辐射器将热量辐射到太空中。
在热控分系统中,航天六院科研人员承担了8种核心产品的研制任务,包括外回路循环泵、温控阀、自控阀、自锁阀、加排阀、补偿器、快速断接器和过滤器等共计20台产品,而为环控生保系统,六院研制提供了内回路循环泵和储能器两种产品。
“太空微动力控制,更加强调精准、精巧。”航天六院新闻发言人吉钢铁说,同发动机研制相比,载人飞船微动力的温控泵阀产品研制有它自己的特点,设计人员从设计、原材料采购、生产装配、实验验证到配合总体测试等全过程,都要严格把关。每一件产品在地面都要经过强度、气密性、冲击、振动、热环境等各种检测,直到满足所有性能指标为止。
航天六院11所(京)研制人员通过将近4年的探索,攻克了循环泵的机电一体化屏蔽、长寿命高速轴承等关键技术,减小了产品体积重量,总功耗降低了20%以上,满足了氦检漏的性能指标,符合热控方面的需要,而且还能够满足空间环境要求,能够承受发射过程中的冲击、振动和过载情况。舱外服循环泵采用此项技术,使航天员出舱行走时能够适应轨道上的真空、失重和高低温环境。
另悉,航天器上的能源非常宝贵,产品不但要满足性能要求,还要重量轻、外形小巧。航天六院研制的最大补偿器体积不超过9.5升,最小的自控阀体积只有0.5升,“体型小”,却凝聚着大智慧。除了具备结构新颖简洁、可靠性高等优点外,它们还能够承受发射和在轨的复杂工作条件,为航天员提供一个温馨舒适的太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