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都认为一打开水龙头有水就行,甚至随意浪费水,几乎意识不到我们正身处一个缺水省份。其实我省水资源总体形势并不乐观,用水方式粗放、效率不高、用水浪费的现象严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加重、水生态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背景形势不容乐观
当前,陕西的水资源危机有多严重?有这样一些数据可以说明问题。
——我省水资源总量为423亿m3,其中地表水396亿m3,地下水130亿m3。全省人均水资源量为1125m3,约占全国平均水平的1/2而关中不足1/6。
——面积占全省2/3的关中、陕北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其中陕北人均水资源量为736m3,低于国际社会公认的最低需水线。关中作为我省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地方,人均水资源只有349m3,亩均水资源量只有250m3,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6,远远低于人均年拥有水资源量500m3的绝对缺水线,是全省最缺水的地区。
——全省每年排入河道的废污水超过10亿吨,全省1/3以上的河段水质在Ⅳ等以下,约1/7的河段失去河道基本功能,使得本已十分严峻的水资源形势雪上加霜。思路科学治水依法管水
国家从2009年提出实行水资源“三条红线”管理以来,我省就把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注重科学治水、依法管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个横贯东西、纵跨南北、覆盖三秦的现代化水利网络构架基本形成。
但水资源短缺仍然是加快“三个陕西”建设的重要瓶颈制约,洪涝灾害频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水利体制机制不活仍是水利建设的重要障碍。面对如此严峻的水资源形势,陕西又该采取哪些具体战略应对呢?
战略一: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设
在此前的基础上,我省今年将全力推进“十二五”部署的“双十双网”工程建设,渭河综合整治工程今年上半年将实现主体竣工,引汉济渭调水工程全面加快主隧洞和三河口水库主体工程建设进度,东庄水库加快了前期工作步伐,引红济石调水工程进度提速,咸阳亭口水库等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加快。
战略二:狠抓民生水利项目建设
加快县城水源工程和管网改造步伐,提高城镇用水保障率。突出抓好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小水重点县、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高效节水灌溉、退耕还林口粮田建设,持续提升基本农田水利化程度。
战略三:落实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加快建立覆盖省、市、县三级的水资源“三条红线”,严格水资源有偿使用、取水许可、排污口设置等管理制度。积极开展水权转让试点,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水资源。2014年,我省实现了规划、建设项目、少量取用水的水资源论证全覆盖,累计核减地表水量1712万立方米,地下水1262万立方米。
战略四:加大水利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2014年,省水利厅深化水利改革,简政放权、推进水行政管理职能转变,将原有的29项行政许可审批项目,通过取消合并下放,减少到13项。同时,以引汉济渭工程建设为契机进行跨流域和区域水权制度试点,探索了水资源使用权确权登记,启动了省级江河水量分配。
战略五:全面推进依法治水管水
重点推进地下水管理条例、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等立法调研,加强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不断健全完善水法规体系建设。深化水行政执法体制,大力推进水利综合执法改革,下功夫解决多头执法、交叉执法和重复执法问题。围绕河道管理、水资源管理、水保生态确保一江清水供津京。前景水资源支撑经济发展
到2020年,我省将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骨干水源工程和区域供水网络全面建成,重点水源工程实现统一管理,城市和工农业生产供水安全得到保障。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初步落实,水资源利用效率保持国内先进水平。重点水功能区水质基本达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重点河湖、城乡水环境好转,地下水采补基本平衡。新增供水能力30亿方,支撑2万亿元GDP。
到2030年,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水资源合理配置格局全面建立,水资源调控水平显著提高。水功能区水质基本达标,重点河湖生态良好,城乡水环境优美,地下水实现采补平衡。新增供水能力45亿方,支撑4万亿元GDP。见习记者古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