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留言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陕西新闻 塞上榆林的“绿色转身”:举目难觅裸露沙丘
2013-09-13 02:00:10来源:
分享到:
  字体:【

    2003年拍摄的子洲县佛殿堂
    2009年拍摄的子洲县佛殿堂
    古长城穿境而过,以此为界将榆林分为南北两块,南部黄土高原北部沙,过去举目四望皆黄色,“一直黄到天尽头”。但如今这里到处良田成片,遍地林草茂盛,绿色已成为塞上榆林的主色调。
    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全市43578平方公里总面积中,北部风沙草滩区面积占到48%。以往风蚀沙化和水土流失严重,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是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重点地区。
    据当地人描述,1982年时,流沙已逼近榆林城周围,甚至爬上了城墙头。每当大风过后,居民们就要像扫雪一样,清扫地面上厚厚的沙尘。从城里向城外望去,是一座座明沙丘,榆林城形同沙海“孤岛”。
    “建国前,榆林全市的森林覆盖率只有0.9%。过去,一年中有100多天都在刮大风,一刮风就飞沙走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许多村庄因为被风沙侵蚀,不得不进行搬迁。”榆林市林业局总工程师郝文功说:“因此,榆林人治沙是为环境所迫。”
    在一幅幅黑白老照片中,记录着榆林各地被风沙掩埋的村庄和望不到边的漫漫沙丘。而眼前初秋的塞上榆林,却是到处树绿花红。出了城区沿着国道驱车而行,窗外目之所及之处,有成排成行的杨柳和四季常青的樟子松等乔木,有到处覆盖的沙地柏、沙柳等灌木,加上大片绿草成茵,满目葱笼,令人心旷神怡。
    历史上,榆林城区因为风沙的侵蚀已经向南拓展了三次,史称“三拓榆阳”。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三北防护林”建设开展以来的大规模治沙造林活动,避免了榆林的第四次南拓。2002年,榆林市人民政府被全国绿化委员会、人事部、国家林业局联合命名为全国防沙治沙标兵单位。
    “都说榆林是沙区,可是现在根本看不到沙漠,据说看沙漠要跑很远,这和我们脑海里‘不毛之地’的印象完全不一
    样。”一位来自北京的游客说。
    据统计显示,截至目前,榆林市造林保存面积达到2092万亩,860万亩流沙有近820万亩得到了固定和半固定,沙漠腹地营造起万亩以上的成片林165块,建成总长1500多公里的四条大型防护林带,有效降低了风沙危害。
    “现在榆林全市的林木覆盖率为32%,林草覆盖率将近50%。每年的风沙天数从过去的100多次降为10次以下。”陕西省治沙研究所副所长史社强说:“如今走遍榆林,完全裸露、面积较大的明沙已很难见到。实现了‘整体恶化’向‘整体好转、沙退人进、局部良性循环’的历史性转变。”
    这场与沙漠的斗争,从建国后一直持续至今。从最初的“引水拉沙”,到飞播造林;从种
    植杨树,到广泛引进、推广樟子松等新品种;从追求生态效益,到兼顾经济效益。榆林人的治沙之路,在执着与创新中不断前行。在防沙治沙过程中,榆林还探索出了承包造林、群众造林、企业造林、合同制造林等多种模式。2012年,省政府启动了榆林全面治理荒沙行动,利用三年时间,采取飞机播种和人工模拟飞机播种造林相结合的方式,使沙区现有的50万亩流动沙地得到全面治理。榆林市还在此基础上开展“三年植绿大行动”,从2012年至2014年三年间,投资63亿元资金,完成造林300万亩,建设樟子松、长柄扁桃、红枣、两杏、沙棘五个百万亩造林基地,森林覆盖率提高3个百分点。目前完成任务已经过半。
    (边江 姜辰蓉程露)




责任编辑:liukai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