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榆林市城北6公里的红石峡沙地植物园,时不时可以听到几声清脆的鸟叫声,阳光从密密麻麻的乔木针叶空隙中撒下来,恍惚间觉得身处原始森林之中。“这就是我们的樟子松。”陕西省治沙研究所副所长兼植物园主任史社强,指着一片松树林兴致勃勃地对记者说。
榆林市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进行樟子松的引进试验工作,经历了许多艰难曲折,1964年,治沙专家们在毛乌苏沙漠南缘的沙地上首次栽植成功了1.3亩樟子松林。面积不大但意义非凡。“现在全市有20多万亩樟子松,技术都是从这里出去的,这是西北地区引种最早的樟子松人工林。”史社强说。
一棵高15米,胸径35厘米的大树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他缓步走过去,轻轻抚摸着粗糙的树干。“这棵树称樟子松王,跟我同岁,我也是1964年的(出生),我们一起成长,但它比我长得快。”1981年,17岁的史社强到榆林沙区樟子松种子园工作。起初他的嫁接技术还不过关,成活率只有60%多,到1988年离开种子园时,成活率已达到90%。他已记不清自己亲手栽过多少棵樟子松,只记得亲手嫁接过的大概有1万多株,采的种子,育的苗子分布在榆林、内蒙古各地。
当年带着民工去东北取接穗回来嫁接的情景他记忆犹新。“夏天采不成,只能冬天去。”史社强说:“在林海雪原里,树有二三十米高,人爬上去摇摆得厉害,可吓人哩!”
樟子松在榆林是大家公认的沙地先锋树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榆林风沙侵蚀严重,人们想过各种办法,甚至想到拿门板和柳编挡,但挡得了一时,无奈沙子没有得到固定,没几天又吹过来。“当时没有技术,也不知道栽什么树,科研人员完全处于摸索阶段。”史社强说。
随后,榆林的治沙专家们开始注重引种和技术。为了了解樟子松的最佳生长季节,他们在春季、夏季、秋季都试验栽种,发现最适合的时间还是春夏。“过去樟子松栽10棵能活上1棵算好的,现在我敢响当当地说栽10棵就能活10棵。”史社强说:“这就叫技术!”
当被问道如何区别樟子松与其他松树时,他手里拿着两片针叶,娓娓道来,就像在说自家的娃娃。“我一眼就能看出来。这是樟子松叶,短、硬、宽,这是油松叶,长、软、细。颜色也不一样,油松是黑褐色的,樟子松是红褐色,树上部又呈灰褐色。”
为了让“娃娃”健康生长,他强调要低密度种植。“密度太大争水分。有的‘娃娃’体质不好,稍微有病害,传播速度也能慢一点。”根据研究,1亩地种20多棵樟子松比较合理,符合营养面积,而且连片栽种不要超过2000亩,中间要设置隔离带,以防火灾。最好乔冠草结合进行种植,治沙效果更好。
榆林治沙专家们的细心与敬业精神感动了很多人。在红石峡沙地的一棵樟子松下埋有一块碑和一段感人的故事。史社强拿手轻轻擦拭碑上覆盖的尘土,显现出“认领养护,朱英龙,台湾大学,2003年”的字样。
据介绍,当年这位台湾教授一直关注大陆的教育和生态环境建设。来到榆林考察后,没想到印象中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居然有了如此大的改变,他被榆林人的治沙精神所感动,投资了1万美元用于造林护林。为了感谢他,人们在这棵樟子松下立了一块碑。
“不是榆林人,没尝过沙尘暴的厉害,就不会有这种感受。”史社强说:“四五十米高的沙丘,一张口说话满嘴沙子,人家说鸡蛋里挑骨头,我们这里是鸡蛋里挑沙子。樟子松林的成功足以说明樟子松在榆林不但可以成活,可以成林,还可以成材。”
然而,科研要不断创新,“不能一个樟子松吃一辈子”。2007年,陕西省治沙研究所红石峡沙地植物园引进新树种——彰武松。正常生长情况下,它比樟子松可高出1倍,而且引进5年来也未发现病虫害。
据史社强透露,榆林要增加沙地植物的多样性。“研究了大半辈子樟子松,将来可能用新的树种取代它,我心里确实有些不舍。但树种过于单一,病虫害爆发将是毁灭性的。只要能治沙,把好的东西尽量引进来,何乐而不为呢!”
新华社记者边江程露姜辰蓉
责任编辑:liukai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