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们全矿放假,煤炭堆积如山卖不出去。”蒲白煤业朱家河矿的职工朱长友如此说。“我们的工资才发到五月份,采煤队已经放了两个月的假。”西固煤业的职工薛唐奇也忧心忡忡地说。朱家河矿是蒲白煤业的支柱矿井,窥一斑而知全貌,我们可以清楚地感觉到目前煤炭市场的冷落。
“陕煤化工集团的状况已经算好了,上半年煤炭产量同比增长14.81%,销售收入同比增长了12.49%,但是面临整个行业的不景气,我们也面临着改革、转型的问题。”陕煤集团下属企业的职工吕矿生告诉记者。“前些年煤炭行业形势最好的时候,我们每吨原煤最高价格能卖到700元/吨左右,平时的价格也有550元/吨,现在我们的价格已经接近成本,即使这样,我们的状况还是好于很多地方煤矿。有些地方煤矿已经连续亏损全面停产。”他满脸无奈。
有数据显示,近一段时间,省内电煤销售市场份额下滑严重,从近50%下降到了6月份的17%左右,今年1到6月份,煤炭行业税收直接下降了22.53%。
“黄金十年”结束地方煤矿大面积停产
煤炭业暴利的“黄金十年”的结束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不仅仅是蒲白煤业的几个老矿区停产放假,事实上,陕煤旗下的铜川矿业、韩城矿业、澄合矿业等国有老矿区上半年全面亏损,神南矿业、黄陵矿业、彬长矿业等现代化矿井依靠高产能维持着一定限度的盈利,曾经一度红火的神木煤业则深陷煤炭行业遇冷的困境中不能自拔。神木县张家峁附近数十家大大小小的私营煤矿都早已停产了。《榆林市2013年一季度经济运行分析》,今年一季度神木县99处地方煤矿停产了42处,另外尚有50处在做基建,真正正常生产的只有7处。
神木一位煤炭从业人员表示,近年来煤炭价格始终“跌跌不休”。以质量最好的52气化煤为例,2008至2009年煤炭行情最好的时候,每吨能卖到900多元,现在则降到370多元/吨。现在煤矿每生产一吨煤成本约在140元左右,加上40元每吨的煤炭管理费以及企业所得税等,每吨煤总计成本大约在200元上下,再算上小煤矿层层的转包费用,更加大了矿主的采矿成本。很多矿主承受不了亏损,纷纷“跑路”。陕北煤炭富集区如此,关中老矿生产成本更高,一些国有煤矿不得不亏本销售。
神木的煤炭低迷状况只是陕西煤炭行业困境的一个缩影,公开数据显示,7月上旬,陕西省动力煤价格保持稳定,煤炭市场成交不佳,运输和销量均处于下滑区间,重点煤矿库存高位运行。产运销存方面,7月上旬,夏季用电高峰虽到,但陕西省煤炭市场并没有根本性好转。煤炭产量与上月持平,运量和销量均出现下滑,煤矿库存上升。中国煤炭市场网监测显示,7月1日—20日,陕西省重点煤矿煤炭产量299万吨,较上月同期增加1万吨,环比增长0.34%;日均装车1645车,较上月同期减少115车;煤炭运量115万吨,较上月同期减少20万吨;煤炭销售量266万吨,较上月同期减少27万吨,环比下降9.2%;煤炭库存131万吨,较上月同期增加34万吨,环比增长35.1%。陕西煤炭低销量,高库存,有价无市的状况十分严重,低迷态势短期内仍难维稳。
多重因素夹击煤炭行业低迷
陕西煤炭行业低迷,内外原因不可忽视。
首先,从大的国际背景来看,美国量化宽松政策何时收回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欧债问题解决困难重重,投资者信心不足,我国出口企业效益下降,用电放缓,从侧面让国内煤炭行业的提振看来遥遥无期。
其次,从国内宏观经济来看,我国煤炭主要销往四大行业:电力、钢铁、建材和化工业,其中电力占50%-60%。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二季度经济数据。当季,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7.5%,上半年同比增长7.6%。国内经济增速放缓,通缩压力显现,一些行业的用煤需求减少。具体到此四大行业来讲,这两年火力发电有所透支,此外,南方充足的水电供应也挤压了火电的生存空间,这些原因造成了火电增幅不大,以至于煤炭量的需求降低。钢铁和建材市场的发展也开始放缓,水泥以及其他需求也在减少,所以煤炭需求也相应地减少;化工市场这两年来竞争激烈,很多与化工相关的行业需求量在降低,对煤炭的需求虽然在增加,但增幅已大大降低。
同时,国内这些年鼓励发展新能源,实行节能减排政策,包括风电、核电、太阳能发电等,也让火电的生存份额被慢慢减小,煤炭价格一路下跌。
截至2011年末,我国煤炭产能已达39亿吨左右,在建规模11亿吨。据行业人士估算,2013年我国煤炭产能可能高达46.3亿吨,将大幅超过需求41.2亿吨,产能过剩或达5亿吨。同时,进口煤仍在大幅增加。日前,海关总署发布数据:今年前6个月我国煤炭进口1.58亿吨,同比增长13.3%。煤炭产能持续过剩。
面对煤炭产业的低迷,各省纷纷出台“煤电互保”政策,进一步加剧了低迷的陕西煤炭市场状况。5月初,河南实施了发电机组采购省内电煤量与发电量挂钩的“煤电互保”政策。6月份,山东省也召开省内电煤合同兑现情况调度会,倡导省内煤电企业按照互保原则,加强沟通衔接。在这样的压力下,陕西煤炭的生存空间明显变窄了。
从内部原因分析,在煤炭形势走俏的前些年,煤炭成了一块肥肉,地方上各路“财神”大举进军煤炭,煤炭企业也都要做大做强,同时进行了多元化的兼并和扩张,有兼并行业内濒临破产的煤矿和化工企业,也有扩张进金融、地产等完全不相关产业,投资巨大,牵涉面极广,有些兼并确实形成了良好的协同效应,例如煤电协同,使得在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煤炭价格维持在一定水平。而有些投资在目前全国信贷紧缩、经济面临通缩的压力下,扩张的产能一下就转向了过剩,多元化的投资链条也开始紧绷,作为经济奇迹的缔造者,煤炭行业如今却深深陷入产业过剩的泥淖而无法自拔。
综上所述,陕西的煤炭市场在今后一段时间,将整体呈现弱势运行态势,煤价低位将保持相当长一段时间。
陕西煤矿各出招数勇敢面对行业危机
面对严峻的形势,副省长李金柱高度重视,要求发改委全力帮助解决问题。随后,省内电煤部与省发改委就具体实施方案、细则进行了多次反复的商讨。7月17日,省发改委召集煤、电、运三方召开专题会议,要求省内统调火力发电企业参照2010年至2012年采购陕西国有重点煤矿电煤比例,从本月开始按比例采购陕西国有重点煤矿电煤,采购比例不低于50%。按此比例计算,陕煤化集团每月向省内发电企业供应144.5万吨电煤。
“我们的目标是面对行业寒冬要更加讲求大局、讲协作、‘抱团取暖’。”陕煤化集团下属企业的一位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集团内部提出,各个部门要协作起来,各个煤矿形成协同效应,实现全省煤炭均衡生产,使其可持续发展,杜绝过度开采而造成市场产量过剩;企业之间为生存杜绝打价格战,要抱团过冬;完善职工的劳动分配制度,保证职工的生活,凝聚人心共同御寒。同时要狠抓金融、物资和物流这些重点和潜力点;要突出科技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改革就没有竞争力。”
近日,陕煤集团黄陵建庄矿业董事长赴南方找客户订合同,建立用户与煤炭企业销售的直接关联,减少煤炭销售中间环节费用,实现供需双方利润最大化;同时打造自己的品牌煤炭,以质量在非常时期求生存;在内部管理上,加强职工培训不断提高职工的技术技能,修旧利废,节能降耗,降低吨煤成本,增加吨煤的利润,使企业增加了抵御寒流的能力。
神木则从兰炭新工艺技术研发入手,及时规划下游产业建设,同时兼顾市场拓展和物流建设,希望能够推进兰炭企业的发展,推进兰炭加工利用,把兰炭变为终端消费品,积极主动扩大市场,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带动整个榆林的煤业发展,实现产业再跨越。
运销集团彬长分公司则针对彬长煤在西南地区的销售空白点,积极实施彬长煤入川战略,通过与用户的洽谈接触,分别与重庆港九钢铁运输有限公司和国电金堂电厂签订了每月10列的火车运煤计划,在稳定现有市场及客户的前提下,打通了彬长煤入川通道,开辟了彬长分公司煤炭市场销售新领域。
铜川矿业公司下石节煤矿则建立了从设计、开采、运输、筛选、装车的一条龙煤炭质量管理体系。煤质监督岗、区队跟班干部24小时轮流在生产装运现场监督煤炭质量,通过召开煤质分析会,对煤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动态处理。将煤质、产量与工资挂钩的管理办法,加大筛选捡矸力度,做好入仓煤质检验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原煤灰分和含矸率,使商品煤发热量始终保持在5500大卡以上。
严冬来临可能是“春天”
针对目前陕西煤炭市场疲软的状况,分析人士有两种态度,一种认为从1998年到2001年,煤炭行业非常困难,过了那段时间,煤炭行业迅猛发展,基于这样的经验,许多人认为,煤炭行业还将进入一个高速发展阶段,困难是短期的;另一种观点认为,煤炭产能过剩严重,加上经济发展速度已经降下来,而且清洁能源的开发无疑会给传统火电带来极大的冲击,这意味着煤炭行业想要再度复苏困难重重。专家认为,煤炭工业将进入一个大调整期。调整的对象主要是资源条件差、成本高、经济效益低、没有市场竞争能力的老国有煤矿,加上前些年政策性破产后又复产的煤矿,这些煤矿基本没有什么改造前景了,今后很难生存下去,要考虑怎么退出。
行业的洗牌是残酷的,但只有充分的市场化竞争才能够让质优高效的煤炭企业继续运营下去,淘汰掉不合生产规范、质劣低价的小煤窑和效益低下的产能,让整个行业在“看不见手”的引导下进行充分竞争,进行资源优化的并购整合和供需调配,强者愈强,进行整个行业的改革和创新,降低成本提高产出。
不适合的扩张性投资必须进行“止损抛出”,强化协同效益强的煤炭企业上下游工业链,减少煤炭供需的无序中间环节,构建新的高效运转体系。
冬是春的前奏。冬季是用煤高峰期,各个煤炭企业是否能把握好“严冬”下的市场机遇,进行转型和创新,打好煤炭保卫战,是一次很好的契机。但一些专家分析,从国家能源结构看,煤炭能源的“黄金时期”还远没有结束,目前煤炭市场低迷是阶段性的,随着部分省市对煤炭价格调整和相关政策的出台,情况会有所好转。 实习生吕夏婧
责任编辑:liukai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