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全媒体记者 王何军
国电电力陕西新能源公司组织志愿者放鱼苗。
秋风带着塞北特有的飒爽,拂过国电电力陕西新能源公司神府基地百万光伏场站一望无际的光伏板阵列。在这片“蓝色海洋”之中,一片自然生态湖泊静卧其间,波光潋滟。
9月2日,陕西新能源公司组织志愿者队伍带来的特殊“礼物”,将为这片土地奏响一曲“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交融的生态乐章。
志愿队队长薛应科一边仔细接过一筐摇摇晃晃的鸭苗,一边轻声嘱咐大家:“小心一些,它们可是我们这片湖泊的‘新居民’。”他眼神温暖,语气中透出抑制不住的期待。
湖边,场站负责人王安西早已等候多时。他穿一身沾着泥渍的工作服,精神饱满地迎上前,伸手指向光伏板间隙中的水域,向围拢过来的志愿者介绍:“大家别小看这片沙地湖泊,它可是我们光伏场站的‘生态肺’!”
有年轻志愿者好奇这片湖泊的特别之处,王安西便细致地解释起来:“它不仅美化了场站环境,更承担着调节局部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功能。”
过去,这片沙地生态脆弱,导致湖泊水质不稳定、生物种类稀少。近年来,陕西新能源公司通过持续开展植被修复、水质改善等工作,坚决保护自然形成的湖泊与湿地,生态系统日趋健全。
“那今天投放的鱼苗、鹅苗、鸭苗,就是为了让生态链更丰富?”另一位志愿者接过话茬问。
“对头!”王安西一拍大腿,“这就是关键一步!我们要搞‘立体化治理’,得让这湖自己‘活’起来!”
本次投放,特意选取了适应当地环境的草鱼和鲫鱼共1000斤,还有耐旱抗病的鹅苗50只、鸭苗100只。鱼群可吞食藻类、净化水质,鹅和鸭在水面和岸边活动,其排泄物能促进微生物繁殖,为鱼类提供天然饵料,形成“水、陆、空”联动的生态循环系统,大幅降低人工干预成本,实现湖泊的自我净化与平衡。
现场,志愿者们分成几个小组,有序进行投放。大家小心翼翼地搬运筐子,将一尾尾鱼苗沿着湖边缓缓放入水中。
鱼儿刚一接触水面便倏地游散开来,没入碧波之中。另一侧,装鹅苗、鸭苗的筐子被几个志愿者轻轻托着放入浅水区,毛茸茸的小家伙们初时有些怯生,趔趄着扑腾几下翅膀,很快便适应了,悠然划开水纹,游向远处。
志愿者们静静站在湖边,眼前一幅生动的生态画卷铺展开来:阳光下,光伏板投下的光影斑驳洒落在湖面,鱼群悠然游动,鹅和鸭试探着扑翅入水,水花轻溅。
“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各司其职,形成一个闭环,太巧妙了!”有志愿者看着眼前的一幕,忍不住赞叹,“以前觉得光伏场站就是发电的地方,没想到还能把生态治理做得这么细致、这么科学!”
“让每一块光伏板既能产出清洁电力,也能守护好绿水青山,这正是我们能源人的追求!”陕西新能源公司有关负责人说,这场特殊的投放活动,不仅是一次“生命馈赠”,更播种了绿色希望。
随着“水陆空”立体生态机制不断完善,这片光伏板下的湖泊愈发充满生机,必将探索出一条绿色能源与生态治理深度融合的新路径,成为工业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鲜活见证。
在塞北大地上,这首由光伏板与生灵共同谱写的“生态交响曲”,正伴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坚定信念,久久回响……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