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宝华
5月30日,汉中市老科协26位老科技工作者走进“王蓬文学馆”,在初夏的熏风里开启一场文学与科学的对话。77岁的作家王蓬携85岁兄长夏致中热情接待,以满室墨香与珍藏故事,为参观者展开一卷跨越半个世纪的文学长轴。
青瓦白墙藏文心:三馆见证创作春秋
推开镌刻着陈忠实题联“世上数百年老家全在积德;天下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的古雅大门,文学馆三进院落次第铺展。王蓬亲自导览时,指尖抚过序厅那张1980年的黑白合影——前排贾平凹、陈忠实与后排王蓬等人的笑靥里,凝结着“文学陕军”的黄金时代。“这张照片里,路遥、陈忠实先生已离世,但他们的精神就像馆外的桂树,扎根泥土却枝叶朝天。”他的声音里浸着岁月沉淀的温厚。
文学生涯厅中,128平米的展陈如时光胶囊:从二十世纪70年代的工分记录本到《油菜花开的夜晚》初版本,从《中国蜀道》手稿中密布的修改痕迹到800余万字的著作墙,每一件藏品都在诉说创作的艰辛。“一万多字的稿子改到能背诵。”王蓬轻描淡写的话语,让参观者凝视着泛黄手稿上斑驳的墨迹,读懂了“凤凰涅槃”背后的日复一日。泥屋记忆厅还原的土坯墙书架与胡基书桌,更让人们惊觉:那些走向《人民日报》的锦绣文章,竟诞生于秦岭深处的破庙与泥屋。
茶烟袅袅话传承:科技与文学的精神共鸣
院中石桌旁,青花瓷茶缸盛着陕南明前茶,水雾与栀子花香缠绕。座谈会上,赵勇健会长望着满院绣球花感慨:“文学就像这茶香,看似无形却能浸润人心。老科技工作者们在实验室追求精准,在文学馆更能体会文字对时代的烛照。”法专委丁毅会长接过话头:“王蓬先生笔下的丝路商旅故事,恰如法律条文背后的人文温度,都是对‘人’的深度观照。”
人文社科专委会会长黄建中插叙的往事,让气氛骤然温热。“有次暴雨冲垮土路,王蓬先生踩着泥浆给文友送书稿,鞋上的泥点还沾在扉页上。”他指着展柜里一本签名书,“这就是先生常说的‘脚下有泥,心中有光’。”这番话让参观者望向院墙上砖雕的梅兰竹菊,忽然懂得为何陈忠实会写下“从不起眼的乡村小院走向中国文坛”——那些守护水池的石娃娃与游弋的锦鲤,原是文人风骨最生动的注脚。
丝路驼铃入新篇: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
在丝路游记厅,王蓬指着一尊西域佛像讲述十年考察经历:“张骞从汉中走出,我沿着他的足迹走到罗马,每块残碑都在问:今天的我们如何传承开拓精神?”这番话让老科技工作者们驻足良久——玻璃展柜里,《从长安到罗马》的手稿与卫星遥感地图并列,恰似科学与文学的握手。殷琦女士在参观笔记中写道:“先生把泥屋写成殿堂,把苦难酿成诗行,这何尝不是科技工作者追求的‘化不可能为可能’?”
暮色初临时,参观者在院门口与王蓬兄长道别。老人递来的茶缸余温尚存,缸身上“耕读传家”的刻痕在夕阳下闪着微光。这场跨越学科的对话,终以文学的名义,在老科技工作者心中播下新的种子——正如文学馆楹联所书“馆微藏丰”,那些凝聚着智慧与情怀的故事,终将在时光里长成参天大树。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