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夏夜,黑得似乎更早一些。
6月10日,天刚擦黑,曹家坝村委会顿时热闹起来了。一时间,灯火通明,人影婆娑,男人们甩开膀子、锣鼓喧天,女人们扭动腰肢、彩绸飞舞,静寂的小山村顿时沸腾起来了。
女村民曹焕娥看我挂着相机,凑近来抹了抹脸上的汗,跟我说,“除了丰收和脱贫,我们庄户人家也需要有点点文化气息啊!”——这是我初入曹家坝的第一印象。
曹家坝村位于宁强县阳平关镇东南方,距县城35公里,交通闭塞,山险坡陡,是陕西省重点贫困村。2012年,按照陕西省扶贫办统一安排,中核陕西铀浓缩有限公司与曹家坝村成为了唇齿相依不离不弃的一对“亲兄弟”。10年来,中核陕铀直接、间接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通过持续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推广、教育帮扶机制、困难支助措施、资金政策扶持”等多种举措,写下了核工业人担当社会职责浓墨重彩的一笔,扶贫工作得到了国家国防科工局及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2020年2月,宁强县整体实现脱贫摘帽。
2021年下半年,中核陕铀公司派出第三轮驻村书记张金明、郭庆和文化干部闫海龙轮换驻村。他们紧紧围绕“扶上马送一程”的目标,积极推进文化振兴,开展曹家坝系列文化活动,组织唱红歌、秧歌舞和扇子舞,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积极开展文化墙建设。联合宁强县宣传部、县融媒体中心,利用网络、快手、短视频等多媒体平台,展示曹家坝村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气候条件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开启了曹家坝村文化振兴的序幕。
为了更好的开展工作,中核陕铀驻村工作队制定了工作四步法:第一步,尽快和老百姓交朋友,建立起鱼水情关系;第二步,走乡串户,进门摸底,动员村民利用农闲时间,到村委会来唱唱歌跳跳舞;第三步,每晚坚持在村委会播放歌曲,吸引他们注意力和欣赏力;第四步,积极宣讲,引导村民唱歌、跳舞的目的,一是提升村民素质,二是扩大影响,唱响曹家坝村,让更多的人关注曹家坝村。
“过去我们说,要致富先修路。现在不同了,路通了,灯亮了,村民心里不能再黑了。那咋办?唱歌跳舞是个好抓手!于是,我们迅速成立了曹家坝村舞蹈队。”驻村干部闫海龙深有体会:“通过半年多的努力,我们现在编排了《拥军秧歌(红绸舞)》《羌族舞(羌族印象)》《威风锣鼓庆丰收》等13个拿手节目,完全具备了举办一台晚会的水平和实力。”
看着全村人焕然一新的精气神,一组组长、村文书严富高拉着我不歇气地拉呱:“以前,我们村干部天天想发展都要想疯了,可是没有抓手。中核陕铀10年真心真情包抓,我们这里变样了。工作的住在村委会,这里成了全村的中心,把全村人都聚拢起来了。过去,‘天晴一身灰,下雨一身泥’,‘通讯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除了种地,村里人没事干,闲下来,就是惹是生非,左邻右舍矛盾不断间。”
胸有成竹的严富高眯着眼,笑呵呵地继续滔滔不绝:“你看现在,家家住上了小洋楼,户户都开上了小汽车,人人都会打视频;大家都有事儿干了,都把精力放在产业发展上,都在憋着一股子劲,比谁家技术好、谁家收成好。……大家都集中精力天天搞项目。……环境改善了,政策优惠了,吃穿不愁了,心里更豁亮了。”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助力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中核陕铀驻村工作队,根据国家乡村振兴策略,结合产业发展固化、个体经济培植、村民主动发展的好势头,按照“扶上马送一程”和“脱贫不脱政策”的长效机制,立足本土、追根溯源、瞄准根本,精准发力,一边积极探索“企业+村集体+农户”的创新致富模式,一边及时以文化发展为“总开关”,开启和实施以“厚植乡村自信、培养文艺能人、培育文明乡风、扩大乡村宣传、提升价值品牌”为“抓手”的系列活动,逐步带领村民,加快助力产业发展,逐步拓展乡村文化、积极创建文明红村、打造红色魅力乡村,积极融入乡村振兴战略,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向曹家坝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石佳 刘章建)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