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工网讯 7月20日,第五届“让世界倾听陕西声音”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走进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建设有限公司(简称“引汉济渭公司”),深入工程建设一线,近距离探访这项战略性水资源工程的建设情况。
科技创新 攻克众多世界难题
秦岭输水隧洞是引汉济渭工程的“大动脉”,隧洞全长98.3公里,最大埋深2012米,也是人类第一次从底部贯穿秦岭,综合施工难度堪称世界第一。
“秦岭输水隧洞埋深大、地应力高、地质条件复杂,岩爆十分频繁,为现场施工带来巨大的安全威胁。”引汉济渭公司科学技术研究院工程师张昕介绍。为此,引汉济渭公司开展科研攻关,深入研究岩爆预测及防治技术,目前可提前12小时预测岩爆的风险等级和范围,快速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极大地提高了隧洞施工效率及安全性,相关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同时,面对秦岭隧洞突涌水、强岩爆、长距离施工通风等工程技术难题,引汉济渭公司开展了系列科技攻关《引汉济渭工程秦岭隧洞专项研究》,相关科研成果在秦岭输水隧洞建设中得到了成功应用。针对秦岭隧洞超长施工通风难题,引汉济渭公司还创立了完整的超长隧洞TBM法和钻爆法新的施工通风成套技术体系,创造了钻爆法无轨运输施工通风距离7.2km、TBM法独头掘进施工通风距离16.5km的世界纪录。
引汉济渭公司联合清华大学、山东大学、西安理工大学、水科院、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及科研院所,充分发挥“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平台作用,先后开展科研课题110余项,为工程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指导与智力支撑,相关科技成果“大型复杂跨流域调水工程预报调配关键技术研究”获得中国水利工程行业最高奖项2020年度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截止目前,引汉济渭公司申请专利34项,其中已授权16项,取得软件著作权13项,出版专著3部;参编制订国家标准2部、水利行业标准1部,主持编写陕西省地方标准5部,目前有两部地方标准已正式发布;依托引汉济渭工程累计发表论文500余篇,数量仅次于国家的南水北调工程。
水润三秦 1400多万人将直接受益
引汉济渭工程作为国务院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承载着关中大地实现“水润三秦”的期望,也肩负着国家南水北调重要补充,实现区域平衡发展的战略使命。
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董鹏向采访团介绍引汉济渭工程相关情况
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董鹏介绍,引汉济渭工程分为调水工程和输配水工程两大部分。调水工程由黄金峡水利枢纽、三河口水利枢纽和全长98.3公里的秦岭输水隧洞三部分组成。输配水工程由黄池沟配水枢纽、输水南北干线及20条支线组成。引汉济渭输配工程覆盖西安、咸阳、杨凌、渭南四个重点城市、西咸新区5 座新城,周至、鄠邑、长安、临潼、华洲、武功、兴平、泾阳、三原、阎良、富平等11 个中小城市及渭北工业园区等共计21 个受水对象,1400多万人将直接受益。
目前引汉济渭工程一期调水工程正在全面加快推进,截至2021年6月底,秦岭输水隧洞开工累计完成主洞开挖掘进96.49km,完成总目标任务的98.16%。三河口水利枢纽大坝已完成正常蓄水位下闸蓄水,累计完成浇筑混凝土工程量的99.94%,金属结构安装6436.50t,设计安装总量的80.44%。黄金峡水利枢纽也已完成右岸主河床二期截流,正在进行全坝段建筑物混凝土施工建设,引汉济渭一期调水工程即将全面建成。
“目前秦岭隧洞还有1.4公里未打通,预计在明年上半年秦岭隧洞就可以贯通,汉江水将成功‘掉头’流向关中地区。”董鹏表示,工程二期输配水工程已于今年6月17日开工,汉水进关中的涛声越来越响亮。
利在千秋 描绘绿色生态水利建设图景
在秦岭复杂的环境条件下,如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全力做好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卫士,打造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生态文明工程,成为贯穿引汉济渭工程的一大重要议题。
陕西省引汉济渭公司移民环保部副部长王浩介绍,引汉济渭工程开工之初,公司就树立了建设“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的目标,严格按照环评批复要求,落实环保工程与主体工程建设“三同时”原则。在规划阶段反复优化设计方案,及时取消一个越岭段支洞,渣场设计远离环境保护区,最大限度减轻对天华山自然保护区的影响。
“我们还成立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领导小组,公司、分公司均配足专职环境管理人员,先后制订《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施工期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管理办法(试行)》等涵盖管理、监理、考核内容的十余项制度,招标引进业内实力较强的环水保监理、监测单位全过程监理、监测等,形成了公司、分公司、环境监理、参建单位四级环水保管理体系。”王浩说。
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在秦岭输水4号洞附近可以看到,工程配套的污水处理场地规模比普通县城还要大一些,工作人员介绍,通过“高效沉淀池+过滤池+活性炭处理”工艺的环保设施,施工排水处理后已经可以达到二类水质水平。
除此之外,引汉济渭工程在三河口砂石料加工系统采用先进的DH废水循环利用系统已经实现了“零”排放、各个施工单位营区已配置地埋式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各施工单位与当地环卫部门签订生活垃圾处置协议、秦岭输水隧洞钻爆段施工中采用水压爆破技术大幅降低粉尘、在重要道路区域安装自动喷淋系统降扬尘、高标准建设移民安置区污水净化和固废处理设施、采取CBS植被砼生态恢复技术进行生态恢复、实施“天眼”环保监控工程……一系列高效创新举措的实施,大大减缓了水利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我们公司还成立了‘朱鹮无人机中队’,不定时深入工区,通过无人机高空拍照、河道取水,光谱分析仪现场分析等方式,突击巡查施工环保落实情况。”引汉济渭公司工作人员介绍,有了环保监控和无人机巡查后,工程周边的各种生态环境破坏行为大幅减少。
本报实习记者 宁黛艳
责任编辑:宁黛艳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