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清龙
在上学期间和工作以后,我参加了几场歌咏比赛,那些同伴、歌声和场景,萦绕心怀,常忆常新。
我首次参加歌咏比赛是在小学。每个大队的小学组队,统一参加公社组织的比赛。那次比赛除了合唱外,还有独唱比赛。我之所以至今记忆犹新,是因为我的小姨参加了独唱比赛。结果我们小学的合唱节目没有获奖,可我小姨尽管有些紧张,将《学习雷锋好榜样》第二段的歌词唱错了,但仍然得了个鼓励奖,上台领了一个本子和一支铅笔。回到家后,我有点嫉妒地对母亲说,我小姨今天有些丢人,把歌词唱错了。谁知母亲平静地对我讲,你小姨虽然没有唱好,但敢于上场的勇气就值得你学习。
初中那年,学校举行歌咏比赛。比赛地点设在操场上,背景是一排白杨树,简易的舞台由两排高矮凳子搭成。轮到我们班上场了,当三排同学依次上场站定、担任指挥的同学转向观众准备报幕时,最后一排的一个高凳子被同学们不小心踩翻了,三四个同学随之跌落,合唱队形一阵骚动,引起观众席上哄堂大笑,比赛当然难以继续进行。我们班在场外稍作休整后重新上场,个别同学的紧张情绪仍无法平复,全班发挥有失水准,只是勉强完成了比赛而已。
军校时期,学员队参加学院举行的“红五月”歌咏比赛。我们提出“见第一就争、见红旗就扛”的口号,做了精心地排练。在香港歌手张明敏先生的爱国歌曲唱红大江南北的时代,我们队凭借《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夺得学院合唱比赛一等奖。这样的集体荣誉能够保持多久?答案是,在同学们的心中是永久的。三十多年后,昔日的同学们相聚大连。宴会大厅里,当一个同学起了个头,大家再次唱起这首歌曲,仍然是那样的词准腔正、激情澎湃。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随部队到巴丹吉林沙漠腹地驻训打靶。在紧张的训练间隙,驻训基地举办“迎国庆”歌咏比赛。作为营政治主官,组织排练是我的分内职责。我们确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团结就是力量》两首歌曲参赛。针对两首歌曲耳熟能详、但少数同志音准不够的实际,我重点抓好合唱音准练习,对个别跑调的同志反复“开小灶”单练。比赛那天,我们单位精神抖擞、歌声嘹亮、演唱准确,在来自各军区的7个参赛队中拔得头筹,为西北部队争得了荣誉。
部队机关举行歌咏比赛时,政治机关通常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当时我们政治部领导的期望值是进入前三,名次太靠后不好看,太靠前又有被照顾之嫌。我们合唱的两首歌曲中,有一首是《爱国奉献歌》。临近比赛,有位细心的同志发现,这首歌二人轮唱时,一边是外地的同志,吐词发音没有问题;而另一边是清一色的本地同志,把“奉献”唱成了“奋献”。政治部领导想临时调整队形又怕乱,就按原队形上场参赛。其实,那些坐在台上看似权威的评委,有的本身就是当地人而习以为常,有的因为专业素养不高而听不出瑕疵,结果政治部如愿捧回了二等奖。
到地方工作后,歌咏比赛被视为展现队伍战斗力的契机,单位同样相当重视。所在机关举行庆祝建党100周年歌咏比赛,经过预选,进入前三分之一的队伍才有资格参加复赛。这次,我们部门精心挑选了《唱支山歌给党听》《祖国不会忘记》等饱含对党的真挚情感的歌曲参赛,并特别邀请了专业老师排练。谁知太专业的老师,反而教不好业余水平的合唱队。那老师把大量时间花在练习发声和演唱技巧上,排练加入过多的朗诵和领唱,弱化了集体声音和团队气势,结果可想而知。尽管我们最终没能挺进复赛,但那些为了集体荣誉而认真排练的场景,却深深地留在了每个人的记忆中。
责任编辑:胡睿琳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