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留言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学 问候与礼仪
2020-12-30 10:07:13来源:陕工网
分享到:
  字体:【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自古以来,人与人之间见面打招呼是一种基本的礼节。邻里之间、朋友之间、同事之间.......见面都要相互问候,表示礼貌,体现尊重,反映修养,蕴含感情。这种以礼待人的优秀品质,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流传。

  《周礼》、《仪礼》、《礼记》,是迄今为止可考的最早礼仪专著。后来世人将这“三礼”合称为“礼经”。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其核心思想就是“仁、义、礼、智、信。"认为“不学礼,无以立”,说出了“礼”对政治、社会以及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历史上每个朝代都有比较独特的文化基因,而不同的文化基因又会孕育出很多语言特色。从这个角度来看生活在不同朝代的人,他们的语音、语调甚至语种都可能大相径庭,所以打招呼的方式也会五花八门。虽然历经了近百个朝代数百帝王,且历朝历代也都各具特色各领风骚,但深植于血脉中的文化基因却从未断裂,始终保持着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

  见面问候“打招呼"也属于中华礼仪和文明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一个看似微不足道但却十分重要的分支。它对于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淡化陌生,增进友谊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问候的方式和用语也代表着一定时期的生活水平和文明进步程度。春秋时期贤相管仲曾在《管子·牧民》中说:“仓廪实则知礼仪,衣食足则知荣辱”。意思是百姓在粮仓充足,衣食无忧的时候才能够重视礼仪与荣辱。如果处于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状态下,根本不可能去顾及这些所谓的精神与道德。中华民族经历了几千年封建统治,又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夺取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建国初期,百废待兴,生产力水平低下,又遇到三年自然灾害,百姓生活长期处于艰难困苦的状况,民以食为天,人们的第一需求是解决温饱问题,吃饭是头等大事。因而,在北方地区相当大的范围内,人们见面打招呼问候的第一句话就是:“吃了么?"充分显示出吃饭填饱肚子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招呼已经基本上没有原来的意思,只是一种礼貌用语,长期延续,广为使用,大家都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以至现在一些地方仍偶有所见。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本县换届,新来的县长上任伊始,到乡下检查工作,遇到这种问候感到很是别扭。有一天,一位机关干部见了县长打招呼:“吃了么?"县长立即纠正:“今后不能这样打招呼,让人听了好像本县长始终处于饥饿状态,要么,就是个吃不饱的饭桶!"本来觉得一个平常的问候,没想到县长一顿教训,茅塞顿开,恍然大悟。又问县长:“那该如何问候?"县长回答:“见面先说两个字:您好!既简单又文明。"后来,县长还在大会上公开纠正这种习惯。并且在闲聊中,他常讲一些有关吃饭的礼节常识。如:朋友请吃饭,当一碗饭吃完,把一双筷子头向下斜放碗中,表示没吃饱,还继续要;如果把筷子散乱放在碗上面,表示吃饱了,但不满意;如果把筷子两头整齐放在碗上,说明吃饱了也吃好了,非常满意。又如我们招待来客,吃罢之后,不要总是谦虚而客气地说:“条件有限,没有吃好!"应该变一种说法,那就是:“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不知对不对您的口味?"等等,也算是让我们长了一些见识。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逐渐步入全面小康社会,不仅衣食无忧,而且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整个社会展现了和谐融洽的气氛。“吃了么?”逐渐被新的问候语所代替,人们见面问候打招呼的方式也更加多样,从表情、语言、手势上相互衬托,在更高层次上表现出社会文明和个人修养。见了工作人员:“您好,最近工作忙吧?”见了做生意的:“您好,最近生意咋样?”见了年长者:“您好,身体还好吧?”等等。不论是成人和小孩,在遇到父母、老师、朋友的时候,会根据不同角色而使用不同的问候语,都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

  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打招呼的情形随处可遇,走到一个生地方,需要问路、在商务活动中需要拜访客商、到一个单位去联系办理业务等等,都要根据对象不同,年龄不同,职位不同,性别不同选择恰当的打招呼方式,虽然只是简单的三言两语,却代表着我们对他人的礼貌和尊重,甚至关系着此行的效率与成败。

  打招呼也有一定的讲究:一是要得体。根据碰面的时间,互相道一声“早晨好”、“下午好”、“晚上好”,是一种比较简单、实用的招呼方式。在工作中最普遍的是“你好!再见!”等用语,再加上一句恰当的称呼,如:“王师傅,您好!”、“李老师,再见!”就显得亲密。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观念的变化,问候的语言更为丰富,最重要的不是说什么,而是主动热情的态度。二是要适度 。选择招呼的方式和语言要考虑环境、场合因素,关系密切的人之间可以运用轻松、随意的招呼方式和语言,而在工作、社交乃至国际交往中就应该选用比较正式的招呼方式和语言。通常在问候的同时,人们会很自然地行见面礼,以示友好。这时要注意依照自己的身份来选择是否施礼或行哪一种礼节。如点头、握手、抱拳、欠身、鞠躬等。三是有规则。通常是男性先向女性致意,年轻的不管男女均应先向年长者致意,主人应向客人致意,下级应向上级致意。两对夫妇见面,女性先互相致意,然后男性分别向对方的妻子致意,最后男性互相致意。在大街上打招呼,三四步远是最好的距离,男子可欠身或点头。与人打招呼时,切忌叼着烟卷、戴黑墨镜、或把手插在衣袋里,握手时应先去掉手套。女性在各种生活场景中,均应主动微笑点头致意,以示亲和。对熟人不打招呼或不应答向你打招呼的人都是失礼的行为。牵涉到个人私生活和个人禁忌等方面的话语,不要拿出来“献丑”,譬如:“和朋友吹了吗?”“现在还吃中药吗?”等等,会令对方极为反感。开口无尊称,见面白搭话,更是一种缺乏教养的表现。与西方人打招呼时避免中式用语“你上哪儿去”“你干什么去”等,在西方人看来,有涉隐私之嫌,更不应说“吃饭了吗”,会被误认为你想邀请他一起吃饭。与少数民族及信奉宗教的人打招呼应尊重当地的宗教信仰及招呼习惯,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和误解,而影响双方的正常交往。四是讲技巧。接待问候语言要婉转、巧妙和艺术,切忌生硬。譬如:正要出门,一位朋友不邀而至,如果直接告诉对方:“来的不是时候”,很可能使对方难堪。如果用一些委婉的语言加以暗示更为得体。如:“我本来要去参加一个会议,可您这位稀客大驾光临,岂敢怠慢,所以特别告假五分钟,与您一叙。”话外之音是暗示对方只能谈五分钟,也不失敬意。

  问候方式代表着时代特征,体现着社会文明,随着新时代跨越发展宏伟目标的实现,全民科学文化素养的提升,语言和礼仪文明将跨入一个新的境界。

  2020.12.18

  【作者简介】王全峰,1957年5月生,陕西省富平县人,县人大退休干部,富平县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富平县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富平县建材家居商会名誉会长。曾在中省市刊物发表文章近百篇,编著《嬗变中的思考》、出版《一名乡党委书记的工作感悟》(西北大学出版社)等。




责任编辑:胡睿林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