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留言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学 紫阳蒸盆子
2019-04-07 16:34:34来源:陕工网
分享到:
  字体:【
   
   □杨志贵
  1991年秋,我随扶贫工作队驻进紫阳县向阳镇月池村五组陈家大院。到腊月十几的,生产组长老陈专门请我过去坐坐。陈组长的儿女兄弟:教书的、上班的、还有出嫁的也都回到家中其乐融融。八条长木板凳将两张并排老式大方桌围成长方形,我顺便坐到侧边,陈组长和亲友们三推两拉就把我“请”到了上席,罐装散酒转过三五回、本地土菜上至七八道,一盆香喷喷热腾腾金灿灿的珍稀佳肴端上来放在两盏煤油灯中间显得格外光彩夺目:金黄的鸡蛋饺子中间一只油光肉黄昂首挺胸的公鸡嘴上叨着一支红辣椒活灵活现,恰似精美别致的盆景根雕、犹如杭州西湖的湖心小船、赛过江南佳丽之艺术珍品,透过袅袅摆舞的油灯火光,在我脑海里一一闪过真不忍心动手。陈组长用汤勺将盆中清亮的汤浇在金元宝似的饺子和鸡身上,用另一双筷子慢慢将鸡身刨开:席间的香味更加浓烈,盆中五颜六色的莲藕、胡萝卜、木耳更是清香爽口;鸡肉、猪蹄、鱿鱼嫩滑如脂、耐人寻味;崭新的视觉、嗅觉、味觉和感觉令我没齿难忘。
  据陈组长的女儿陈老师介绍:紫阳蒸盆子,最早发源于紫阳县汉王镇,传说当年刘邦带军打仗行夜至紫阳县汉王城,老百姓为欢迎刘邦,特意找来厨师准备大摆宴席,可是军队第二天就要开拔,来不及准备七碟八碗,聪明的厨师就将猪蹄、母鸡、鱿鱼和当地的黑木耳、莲莱等加入调料一块放入大乌盆用火蒸制一夜。清晨刘邦大军闻香而醒,狼吞虎咽地吃了精光,个个精神焕发,刘邦大为赞赏,问厨师此菜何名,厨师猛一看桌上的大乌盆,灵机一动说此菜名叫“蒸盆子”。
传统的紫阳蒸盆子在制作上颇为讲究,尤其是器具、选料、“火候”等过程须专情用心方能烹制出上品佳肴。灶具:以牛头柴火灶、土陶大乌盆最佳。食材:一年生膘肥肉细土鸡、两年生优良土种猪蹄各3斤为宜,莲藕、胡萝卜(滚刀块)、木耳、鱿鱼等食材视家境条件而定;蛋饺做成“元宝”型(寓意“四季发财”)或“金鱼”型(寓意“连年有余”);料包(大茴、草果、桂皮、花椒等适量)事先备好。装盆:先将猪蹄块均匀铺放于盆底,然后将造型好的整鸡树立放置于盆中央,料包置于鸡身下,其他食材用料根据先后易熟程度分步入盆。蒸制:用大锅隔火而蒸,初蒸用“武火”、待锅内上气后改用“文火”保持灶内火不熄,锅底水不干,时间(看盆中食材把握4至6小时)。最后将事先包好的蛋饺摆放入盆蒸半小时出锅,葱花、蒜苗花撒在面上再将红辣椒插入鸡的嘴里即可端上桌来。
  紫阳蒸盆子的做工精细,从形、色上用功,取天成自然之美,不但赋予其深刻的内涵满足了人们传统的审美需求,而且用料讲究,做工精细,程序复杂,造就了鲜、香、纯的口感,其营养丰富,久吃不腻的特点,特别具有健康养生的食用价值。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地方饮食文化的代表,紫阳蒸盆子优美的传说、悠久的历史,成为勤劳的紫阳人在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除夕团圆饭桌上的压轴菜,被赋子团圆、富裕、希望等美好的含义,穷做富做都反映了紫阳人对生活的热爱、希望、追求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当地很多民俗民风、民间文化都因紫阳蒸盆子的传承而得以发扬光大。紫阳蒸盆子作为紫阳人精神生活的承载被列入陕西安康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外来快餐、速食文化的影响,众多饮食商家在制作紫阳蒸盆子的过程中,将其选料、工序两大紫阳蒸盆子的“灵魂”予以简化,仅从外型上保留“紫阳蒸盆子”的特点,皆因效益、时间、条件所限,咋做咋吃、无可厚非。闲暇之时,不妨亲自下厨,既体验分享烹制紫阳蒸盆子过程带来的乐趣;又适合烹饪技艺之一“蒸”菜的现代健康养生之道。若有缘真能“攀”上“陈组长”那样的“亲家”定会品尝到既富含浓厚乡土气息和情谊又独具紫阳地方文化特色的色、香、味、型、具一应俱全的美味佳肴---地道传统原生态紫阳蒸盆子。
 



责任编辑:刘诗萌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